先生家里的一個嫂子把老人接到城里養老了。
他們家里因為養老人這件事,吵了一個月,終于落下了“完美”的帷幕。家里的老人都感嘆,他們家真是娶了一個“通情達理”的好媳婦。可想想另外兩個,又覺得莫名的寒心。
老人家里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住高樓,三個兒子夜夜愁。老人為了養大這三個孩子,給他們蓋房子娶媳婦,真的是做了一輩子的活,沒有一天放松過。
大兒子結婚早,先有了孩子。大孫子抱到了奶奶家里,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二兒子結婚后,家里太窮,沒錢買新房子,大兒子就把自己住了一年的新房讓了出來,跟妻子搬到了老宅里。因為這份委屈,大兒媳婦記恨了一輩子老人,直接導致,到了最后給老人養老的時候,大兒媳婦說什么都不愿接到自己家里養。
大兒子生了一個兒子,二兒子生了三個兒子,老人還有一個小兒子要上學沒結婚。老人便提出,先不看孫子了,先把小兒子的任務完成了。
二兒媳婦因此給老人記了仇,大孫子看了幾年,到了我生孩子的時候,就一個也不看了,太偏心眼了,太欺負人了。于是,到了老人養老的時候,二兒媳婦覺得老人沒有給她看過孩子,也不想養老人。
三兒子上了大學,結婚晚。到了三兒子結婚的時候,彩禮也漲了起來。娶三兒媳婦的時候,沒給彩禮。老人心里一直愧疚,也覺得三兒子的任務完成了,沒什么壓力了。于是,三兒媳婦生了孩子之后,老人給三兒媳婦看了三年孩子。
因為給三兒媳婦看了這三年的孩子,兩個大點的媳婦對老人意見很大,跟老人吵了很多次。
老人說:“你們都給了彩禮了,小兒媳婦沒給,我給她看幾年孩子應該。”
兩個大的兒媳婦不服氣,跟老人的關系更差了。
三年后,小兒子在城市里買了房子帶著老婆孩子走了。老人也因此閑了下來。
小兒子一家走后,兩個大點的兒媳婦都把孩子送到了老人家,讓老人負責接送,理由很簡單:“給小的看,就得給我們看。他們一家都走了,以后養老,還得指著在家里的這兩個大的。”
于是,老人每天給他們接送孩子,一直把最小的那一個都接送到了初中畢業。
老人的老伴去世了,就剩下了她一個老太婆,顧不住自己了,三個孩子就開始商量養老的事。
老人的意見是:“不想去城里跟著小兒子,誰都不認識,要在家里。”
們也有條件,我們這些年在村里沒少照顧老人,也該你們出錢出力了。”
老三媳婦沉默了一會兒,對婆婆說:“媽,您跟我們走吧。您給我們看了孩子了,咱們也有情分,我愿意把你接到城市里養。”
老人不愿意,兩個大兒媳說:“人家接你走,你還不走,讓誰養你,你不知道你兩兒子過得艱難啊。跟著小兒子去享福,有什么不好。”
老人堅持了一個月,兩個大兒子家就打了一個月。他們誰把母親接到家里了,媳婦就開始吵架。
她們覺得老人不體諒他們,明明三兒媳都說了養,他們也有能力,老人憑什么不跟他們走,就是向著他們,怕給小的添麻煩,不怕給大的添麻煩。
一個月老人天天受氣,最后給小兒子打電話,讓小兒子接走了。他們家給老人養老這件事,也徹底落下了帷幕。
老大家覺得委屈,婆婆走后,只大兒子去看過幾次,給了點錢,大兒媳一次也沒去過。二兒子覺得自己壓力大,老人走后,也去看過幾次,手里真沒錢,只買了點東西,老二媳婦也一次都沒去過。
村里的人說:“哪個沒給看孩子。大兒子的看了好幾年。二兒子的小時候沒看,不給小兒子看了,就只忙活老二家這三個孩子了。”
三個兄弟是親的,依舊沒什么矛盾,他們的想法是:“誰有能力誰養,反正都是親兄弟,沒有人會計較那些零零碎碎的。”
兩個大兒媳心里也愿意了:“老人偏心了誰,誰該養。”
小兒媳婦也愿意:“給我們看了孩子了,我們應該接來養。”
那天,我婆婆給老人打電話,老人說:“誰都管了,有良心你管了,人家記得。沒有良心的,你對她再好,她也不會養你。”
養老這件事,看的是孝心,看的是情分,看的更是良心。
老人真的偏心嗎?有些老人偏心是事實,但有些老人的偏心是跟子女的行為有很大關系的。婆媳關系,從來不是一方的付出,而是雙方的付出。婆婆給予兒媳婦溫暖,兒媳婦給予婆婆感恩,婆媳關系才能很好地進行。這兩方,不管哪一方缺失,婆媳矛盾都會成為問題。
所以,請老人善待兒媳婦,也請兒媳婦能懂得感恩。
我們做不到以德報怨,但至少做到以德報德。?
友友們一起來討論一下說說你們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