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兒
祭拜祖先的活動神圣而莊嚴,但那是大人們注重的事情,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心思不在這兒。吃過了七月十五中午的油炸糕,中元節尚未結束,下午捏面人,擁有幾個點紅著綠、白白胖胖的大面人兒才是孩子們的最愛。
面人又叫花饃,在黃河流域流行最廣。面人要用上好的小麥粉為原料,和面發酵,發酵好的面團由巧婦們捏制出各種造型的面人來,再配以豆類、花椒或杏核兒等小配飾,上籠蒸熟,點色、晾干即可。
我們塞外高寒地區不利小麥生長,農作物以玉米、土豆、谷黍為主。小麥種植極少,產量極低。生產隊種的那點小麥分配到戶,每人每年僅有五六斤,碾粉去皮后,全家人加起來也就二三十斤。頭攬面二攬面是最好的,要留給七月十五捏面人用。其余的,春節炸麻花,初二女婿上門吃餃子,所剩也就寥寥無幾了。日常的飯食以玉米、土豆為主,食物呈現一水兒的金黃色。蒸一籠萱騰、潔白,散發著縷縷麥香的白饃簡直就是珍饈美饌。所以捏面人兒在農村是一件非常奢侈和令人羨慕的事。
“市民戶捏面人兒,
農業戶打他兒。”
這是村民自我調侃的話,其實也是當時的實情。好多人家無面可捏,孩子眼饞羨慕別人,撒潑哭鬧,所以挨打也就在所難免了。
今年七月十五,母親難得答應了給我們捏一次面人兒,久久盼望的美事,終于能夠如愿以償了。
十五下午,醒發好的面團早已把黑陶面盆撐得滿滿當當,一股股散發著酒香麥香味的獨特味道撲鼻而來,我內心的歡喜也鼓脹起來,懷里像揣了一只活蹦亂跳的小兔子,幸福感爆棚。
住在堡子后頭的銀柱媽媽是村里的捏面人高手,昨天母親已經和人家打好了招呼,現在正給東頭的五姑家緊鑼密鼓地做著呢。姐姐等不及,又去第二次催促了。
院子里的灶火已點起,大鍋大籠屜已備好,代替籠布用的圓菜葉也已洗凈壓平。幾只花草雞好像理解主人心情似的,在院子里踱來踱去,顯出一副迫不急待的樣子。
隨著吱吜的開門聲,穿著藍布褲褂,梳著剪發頭,和藹可親的銀柱媽媽已隨姐姐跨進了門檻。她腰上系著來不及解下的棕色圍裙,圍裙上沾滿了星星點點的面粉,一邊和母親寒暄著,一邊脫鞋坐到了炕上。母親已把發好的面團施堿面揉勻。銀柱媽媽洗手之后,揪了一小塊面團在案板上搓成橢圓狀,邊搓邊招呼著母親把家里的花椒和各色豆子取些來,再把筷子、縫衣針、剪刀、梳子等,洗好備用。
說話間,在銀柱媽媽手上,一只面魚的雛形已呈現出來。接著,她又用剪子剪出長長的尾巴和整齊的魚鱗,再用梳子壓出魚鰭的紋路來,最后安上兩粒紅豆的眼睛,一尾鯉魚就活靈活現了。不一會,瞪著亮晶晶黑豆小眼的老鼠捏好了,長著長長嘴巴的大肥豬完成了,憨眉慈目的面羊也萌萌地蹲在那兒了。還有貓頭鷹、老虎、扁嘴鴨、石榴、桃子、葡萄等。只見動物植物,天上地下,夸張生動,各具形態。好看的面人已擺滿了案板的大半個地方。
最惹人注目的是那個胖娃娃面人,只見它雙手交疊,雙腿微微彎曲,交疊的手臂上仰著圓圓的大腦袋,搓的細細的眉毛連著鼻頭,白眼眶里嵌著圓溜溜的花椒眼仁。特有趣的是粘在腦門上的一片桃子形的前馬鬃,是用白面團蘸上鍋底黑做成的。娃娃的手腕上,腳腕上,肚腹上嵌上了細小精致的面花,面花小似豌豆,是用針尖一個個挑上去的。
孩子們更興奮了,蹦前跳后。我搜索著案板,瞄著那個石榴面人。因為石榴面人上有一個彎起來的梗,能用紅頭蠅穿過去掛在胸前,戴上它,讓小姐妹們看見了,那才叫美呢。母親手藝見長,捏了好看的蓮花和蛇盤兔。高不及炕的弟弟吚吚呀呀地叫著,伸手去抓那個離的最近的面羊,被姐姐一把扯開了。
面人兒已經完工做好,銀柱媽媽又被南頭的來旺家請去了。母親正小心翼翼地把放滿面人兒的大籠屜端出院子,準備上鍋蒸熟。蒸熟后的面人兒變得白胖瑩潤,此時需要趁熱點上紅點綠葉,上色后的面人,更加明艷動人,栩栩如生,這點彩的工作自然由母親來完成。為了保存時間更長些,還需在火蓋上小火炕干。今天,我們每個孩子可以分到兩個面人,余下的要送些到親戚家。女孩兒喜愛面人兒,高抬低架地能保持好長時間。小小子們忍不住,先揪條腿,再拆個臂,不一會,面人兒就全進肚里了。有的小孩兒竟然半夜起床把拴在窗欞上的面人給吃了,大人們付諸一笑,全不在意,任其歡喜自便。
面人兒因其好吃好玩兒成了孩子們的最愛,也因為它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它亦莊亦諧,寓教于樂,以其獨特的方式傳承了千年。
現在生活好了,面人兒的食用性卻日漸減弱,昔日孩子們捧在手心里的面人兒已經不見了蹤影,七月十五捏面人兒的場景也成了趣談舊事。在時光的長廊中,它已然濃縮成了一幅幅畫,一幀幀圖,一份份珍藏在記憶深處的歡樂。(文/李儉)
慎終追遠
時間的腳步不急不緩,不驕不躁,就像一條汩汩流淌、永不停歇的長河。節日就是這長河上躍動的音符,時而高昂,時而沉郁,時而肅穆,時而歡欣,時而隆重熱烈,時而云淡風輕。它們把枯燥的日子串成詩,把艱辛的生活繪成畫,把如歌的歲月譜成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農歷七月十五就是這眾多音符中的一個,它既沒有春節的全民狂歡,也沒有中秋節的萬家團圓,與端午節相比又少了些許憂國憂民的悲壯。它就像一幅水墨畫,黑白數筆,濃淡交錯,卻意蘊悠遠。
七月十五又叫中元節,盂蘭盆節。嚴謹地說,中元節是道教名,盂蘭盆節是佛教名。目連救母的故事即源于此。目連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卻吝嗇貪婪,死后墜入餓鬼道。目連以神力奉食于母前,食物瞬間化為火炭。目連無計可施,求助于佛陀。遵佛囑,于農歷七月十五建盂蘭盆會,供養十方僧眾,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親吃飽,并超拔四方亡靈。好多地方有放河燈的習俗,也是追悼先人,禳(ráng)災祈福之意。塞外古城山多水少,所以上墳拜墓,祭奠先祖成為七月主要的活動。
我生于鄉村,鄉村的民風淳厚,鄰里相親相愛,形同一家。進入七月,人們往來越發密切,尤其是女人們,喜歡串門扎堆,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或者高談闊論著,或者喁喁(yú)低語著,說笑的同時手里卻多出了一份活計,那就是折疊上墳祭祖用的金銀。只見她們麻利地把一捆捆刷了金粉或銀粉的長方形小紙塊拆開,小紙塊兩兩相對,或折疊,或扭動,或翻轉,于是八吊狀的銀錁(kè )子,小船型的金元寶就從她們手里滾滾流出。不到半個時辰,眼前金燦燦,明晃晃的金銀就堆成了小山。
金銀有了,鈔票也不能少。她們從箱底翻出木板雕刻的印模子來,再倒入小半碗墨水,用刷子均勻地刷在模子上,把裁剪適中的白色連泗紙覆在上邊,壓瓷壓平,然后輕輕揭下,于是一張張白底藍字的鈔票就印好了。鈔票最上邊是冥界銀行四個大字,下邊寫著伍元或拾元不等的字樣,字的四周刻有云紋,簡單古樸。興起于隋唐的雕版印刷術,跨越千年之后仍舊發揮著它的作用,可見民間傳承是多么的強大。兒時的我也當過這樣的印鈔工,手上操作著,心里卻犯起了嘀咕,這些鈔票祖先真的能花嗎?能用它去買吃的穿的嗎?
能不能用上沒有答案,但是上墳時這些東西是必須準備的,同時還要購置瓜果桃李,蒸制白饃等作為供品。七月十五前后是約定俗成的上墳時間,人們攜兒帶女,呼兄引弟,遠方的游子們也早早歸來。于是村南的平坦處,村東的山坡上星星點點地撒滿了上墳的人群。他們焚香燒紙,稽首跪拜,把深深的哀思寄給逝去的先人。一時間香煙裊裊,追思切切,連打鬧的后生小輩們也不免恭敬肅穆起來。自古圣賢,以敬為根,以孝為本。培植胸中的恭敬心、感恩心、孝親敬祖心成為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必修課。節日以其獨特的方式化育教人,中元節也同樣承載著這樣的使命。
手工印鈔已經成為過去,印模子也不見了蹤影。農貿市場上隨處可見花花綠綠,幾可亂真的冥鈔。現在重視環境保護,提倡綠色祭祀,或許哪一天這些紙鈔金銀也會徹底消失了呢,隨著一起消失的還有鄰里間的那份不分你我,相親相愛吧。寫到此處禁不住心生感嘆,時代進步,新舊更迭,此消彼長,禍兮福兮,誰又能說得清呢。(文/李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