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大會后,舉行盛大的閱兵式,隨后有10萬多名各界人士參加群眾游行。這是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第26次國慶慶典活動。
據統計,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2009年,在天安門廣場共舉行了25次國慶慶典活動,其中有閱兵14次,群眾游行25次。
25次慶典活動中有閱兵14次,14次閱兵參閱部隊共計16萬余人次,其中參閱人數最多的一次24209人,最少的一次7046人;25次群眾游行共組織了1100萬人次,其中游行人數最多的一次組織了100萬人,最少的一次組織了10萬人;25次廣場隊伍,共組織了185萬余人次,其中人數最多的一次組織了105000人,最少的一次組織了2萬人;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最長的一次6小時20分,最短的一次兩個小時。
25次慶典活動,在天安門城樓主席臺上檢閱的,據不完全統計有8760余人次,其中檢閱人數最多的一次1000余人,最少的一次100余人;在天安門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368000余人次,其中人數最多的一次3萬人,最少的一次7000人。
1949年-2009年,25次慶典活動具體簡況
1949年
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飛行中隊參加開國大典空中受閱,第一次飛越天安門
開國大典閱兵。受閱部隊由陸、海、空三軍組成,共16400人,其中有12個步兵方隊,5個炮兵師方隊,3個戰車方隊,4個騎兵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閱兵歷時兩個半小時。
開國大典群眾游行。北京工、農、兵、學、商及社會各界人士共30萬人參加。閱兵式結束,開始游行時,天色已晚,群眾舉著紅燈,像火龍似的通過天安門廣場。同時組織廣場隊伍2萬人參加慶祝活動。
天安門觀禮。1日下午2點40分,毛澤東主席第一個沿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走100節臺階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和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緊隨其后登上天安門城樓。登上主席臺檢閱的共100余人。下午3時,在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毛主席在城樓親自開動天安門廣場國旗桿的電鈕,冉冉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第一面國旗長460厘米,寬318厘米。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人員共有7000余人。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6小時20分,是慶典活動最長的一次。
1950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國慶閱兵。受閱部隊由陸、海、空三軍和公安部隊組成,共24209人,各種武器裝備共382件,戰馬2899匹。這次閱兵時間為80分鐘。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游行隊伍30余萬人,走在最前列的是15000名少先隊員,他們一律穿著白色上衣,結著紅色的領巾。接著是6萬名產業職工,4萬名近郊農民,3000名回民兄弟、6萬名機關職工、75000名中等學校學生、10萬名店員和市民。最后是6000名文藝工作者,在文藝隊伍中,工農兵塑像制成立體彩雕抬在隊伍前面。繪制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巨形標語,襯托在彩色雕塑隊伍的后面,隊伍中有秧歌舞、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等編排成的一個《民族大團結》方陣,一邊行進一邊表演。音樂集中吹奏樂器組成了一支民族樂隊,走在群眾游行隊伍的后面。這一年國慶游行隊伍中第一次出現少先隊和文藝大隊。另外,廣場隊伍組織2萬人參加慶祝活動。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周恩來、林伯渠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在主席臺上檢閱的共100余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7000余人。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5小時25分。
1951年
1951年國慶節第一次在閱兵中展示了人民空降兵的風采
1951年火箭炮部隊首次亮相國慶閱兵式
國慶閱兵。這次受閱部隊共13348人,走在最前列的方隊是正在軍事學院受訓的身經百戰功勛卓著的高級軍官。噴氣式飛機也是首次受閱。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30余萬人,參加群眾游行隊伍,有少先隊18000人、產業工人隊伍12萬人、農民隊伍3萬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機關干部隊伍共7萬人、中等學校隊伍8萬人、文藝隊伍8000人。同時,廣場組織2萬人,舉著無數面紅旗,使廣場形成一片紅色的海洋。從這一年開始,當少先隊行進到金水橋前時,有兩名隊員登上天安門城樓向毛主席獻花。直到1954年,毛主席提出“不要只給我一個人獻花嘛!”從此以后,少先隊員不再給毛主席獻花了。另外,廣場組織2萬群眾參加慶祝活動。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檢閱部隊和群眾游行隊伍,這次登上主席臺的共有127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7100人。
1952年
朱德總司令乘車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化部隊經過天安門廣場
國慶閱兵。這次受閱部隊有57個地面方隊,9個空中梯隊,共11300人。三軍儀仗隊護衛著“八一”軍旗,首次參加國慶受閱,全國各民族的民兵組成方隊也參加閱兵。此次閱兵歷時65分鐘。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40余萬人,分為5路縱隊,橫排面為60人,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游行隊伍中第一次出現儀仗隊和體育大隊。儀仗隊由1000名鐵路工人組成,以大幅的國旗、國徽、黨旗和“慶祝國慶”的標語為先導,在儀仗隊的后面是腰鼓隊,由1500名工人和學生擊鼓前進。然后是產業工人隊伍、郊區農民隊伍、機關干部隊伍、大中學生隊伍、首都各區人民隊伍、工商界隊伍。接著是體育大隊,由3500名運動員抬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大標語前進。最后是5000名文藝工作者隊伍。同時,廣場組織近2萬名少先隊員,參加慶祝活動。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朱德、宋慶齡、李濟深、張瀾、林伯渠,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董必武、陳云、郭沫若、黃炎培、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檢閱閱兵式和群眾游行,登上主席臺的還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委員,各委、部、會、署行首長等共180人。其中有國賓蒙古國澤登巴爾等外國國家領導人。在城樓下觀禮臺上觀禮的共9700人,其中有抗美援朝志愿軍英模代表等。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3小時50分。
1953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炮部隊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
中國人民解放軍探照燈部隊方陣參加分列式檢閱
國慶閱兵。受閱部隊地面方隊48個共10038人,各種武器裝備共736件,軍馬770匹,蘇聯制造的“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參閱。同時年輕的航空員們駕駛著噴氣式轟炸機群,戰斗機群在天安門上凌空而過。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40萬人,1萬名少先隊員為先導,后有儀仗隊、產業工人隊伍、農民隊伍、機關干部隊伍、市區人民隊伍、工商界隊伍、10萬學生隊伍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抬著“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大幅標語牌。引人注目,文藝大隊表演采茶舞,花鼓燈舞,民族大團結舞等。體育大隊組織3900名運動員闊步前進,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同時,組織廣場群眾5萬人參加慶祝活動。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的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陳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閱兵隊伍和游行隊伍,在主席臺上檢閱的共有180人。在城樓下觀禮臺上觀禮的共9000余人。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4個小時15分鐘。
1954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機群在天安門上空接受檢閱
此次是騎兵部隊最后一次參加閱兵
國慶5周年閱兵。受閱部隊是從全軍60個單位抽調組編成的共10348人。此次閱兵軍種、兵種齊全,武器裝備機械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反映了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壯大。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40萬人群眾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走在前面的是1400名鐵路工人組成的儀仗隊,他們抬著國徽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的標語。接著是8000名少先隊員,高舉“時刻準備著”的金字標語,歡呼跳躍著前進。13萬工人隊伍中舉著“為完成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而奮斗”的巨型標語。北京郊區41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參加游行。14萬學生隊伍中有17000名高等院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是第一次參加游行,接受毛主席檢閱的。文藝工作者隊伍抬著“提高藝術修養,努力藝術實踐”的標語。體育大隊穿著各種顏色的運動服,高呼“鍛煉身體,建設祖國”“鍛煉身體,保衛祖國”“鍛煉身體,保衛和平”的口號通過天安門廣場。游行隊伍中還有機關干部隊伍、工商界隊伍等。另外,組織廣場44000名群眾參加慶祝活動。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林伯渠、李濟深、張瀾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檢閱閱兵式和群眾游行,在主席臺上檢閱的共有220人。其中有國賓赫魯曉夫(蘇聯)、布爾加寧(蘇聯)、米高揚(蘇聯)、金日成(朝鮮)、貝魯特(波蘭)、阿波斯托爾(羅馬尼亞)、桑布(蒙古)等10多位外國國家領導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1萬人。
1955年
身著新式軍裝的坦克學校軍官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坦克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國慶閱兵。受閱部隊共10344人,這次閱兵是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后的首次閱兵,是換穿新式服裝后的第一次亮相,人民解放軍的威武軍容給人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40余萬人隊伍。儀仗隊抬著“國徽”和“慶祝國慶”的標語引領游行隊伍前進。還抬著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陳云等領導人的畫像。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隊伍出現在游行隊伍中。農民隊伍由5000名農業勞動模范、生產能手和積極分子組成。隨后是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隊伍等。文藝大隊上千個舞蹈演員表演荷花舞、扇舞等。體育大隊中全國第一屆工人體育運動大會的運動員也參加了游行。同時,廣場組織4萬群眾參加慶祝活動。當游行隊伍全部通過天安門之后,廣場群眾揮舞著花束,擁向金水橋前,向毛主席歡呼致敬。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在天安門舉行盛大閱兵和群眾游行,在天安門城樓主席臺上安排了201人,其中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林伯渠、陳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8946人。其中西一臺為外交使節及各國政府性代表團中的主要人員。西二臺為中央各部、直屬機關負責人及全國人大在京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西三臺為軍隊代表。東一、二臺為外賓和專家。東三臺是北京市等單位負責人。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3小時50分鐘。
1956年
彭德懷在閱兵總指揮楊成武陪同下冒雨檢閱
探照燈部隊雨中通過天安門廣場
國慶閱兵。共有11929人接受檢閱,這次是雨中受閱,受閱的隊伍在傾盆大雨中行進,雖然全身都被雨淋透了,但仍斗志昂揚,意志堅強,精神抖擻,以整齊的步伐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50萬人的隊伍,分為8路縱隊,84人橫排面,游行隊伍中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出現公私合營企業的工商業者,當中有很多人帶著妻子和兒女參加游行,他們舉著“為徹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而奮斗”的標語。文藝大隊通過天安門時,48對雄獅,爭搶8個繡球,使廣場上下一片沸騰。同時,廣場組織55000名群眾參加慶祝活動,在群眾隊伍中升起許多巨大的氣球上面帶著“世界和平萬歲”的標語,飄蕩在廣場上空。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隨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的共有255人。其中有參加黨的八大的來自50多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勞動黨、勞動人民黨和人民革命黨的代表,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在城樓下觀禮臺上觀禮的有正在我國訪問的50多個國家的外賓、各國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員、幫助我國建設的外國專家及八大代表等12972人。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3個半小時。
1957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陸軍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國慶閱兵。接受檢閱部隊共7064人,共組成29個地面方隊,空軍健兒們駕駛的飛機中,有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建立功勛,有的是我國制造的最新式飛機。整個閱兵歷時50分鐘。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30萬人隊伍接受檢閱。走在前列的儀仗隊,抬著“中國共產黨萬歲”“迎接第二個五年計劃”“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等標語。10萬工人隊伍中抬著各種反映完成和超額完成生產計劃數字的圖表。郊區農民抬著各種農作物豐收模型。機關干部隊伍,抬著我國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的圖表和模型。1500名科學工作者,高舉著“科學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大標語。青年學生用花束扎成“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的標語。文藝大隊高舉“為實現社會主義文藝路線而斗爭”的標語。體育大隊,1萬名運動員表演各種優美的體操動作和投籃、舉重等姿勢。
同時廣場組織了35700名群眾。1957年之前,群眾游行指揮部對廣場隊伍要求不高,隊伍中只帶國旗、黨旗、彩旗、單位旗、領袖像和橫幅標語等。從1957年開始廣場隊伍舉花組成簡單的“國慶”兩個大字。效果很好,受到中央領導和觀禮貴賓們的好評。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隨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的共有241人。其中有國賓卡達爾(匈牙利)、于哥夫(保加利亞)、哈達(印度尼西亞)等外國國家領導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中外來賓共8086人。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3小時15分。
1958年
由工人、農民、學生組成的眾多民兵方隊出現在受閱隊伍中
女民兵方隊首次在國慶大閱兵中出現
國慶閱兵。這次閱兵首次出現7個首都民兵師和女民兵隊伍,共組成29個地面方隊。其中有院校方隊、水兵、公安軍、摩托車、傘兵、坦克等方隊,飛機93架。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了30余萬人隊伍,接受檢閱。其中清華大學有一批從校辦工廠來的學生,穿著工作服,頭戴電焊面罩,引人注目,還有北京師范大學的上山下鄉下廠參加勞動的師生,參加游行。同時天安門廣場組織43000名群眾,組成“國慶”的圖案。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與毛主席一起登上主席臺檢閱的共185人。其中有國賓契爾文科夫和格奧爾吉耶夫(保加利亞)、巴盧庫(阿爾巴尼亞)、李周淵(朝鮮)等外國國家領導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中外來賓12237人。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4小時。
1959年
空降兵部隊整裝待發 準備接受檢閱
接受檢閱的首都民兵隊伍
國慶閱兵。這次受閱部隊共有11018人,組成了15個徒步方隊、14個車輛方隊和16個空中方隊。受閱部隊的新式武器裝備,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成就和良好形象。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50余萬人隊伍,分為8路縱隊,100人橫排面,有儀仗隊等11種隊伍組成,接受檢閱。同時廣場組織群眾105000人。廣場群眾隊伍,從1959年廣場改建之后,擴大了面積,從這一年開始,每年國慶節廣場的群眾,根據中央的要求安排組織比較復雜的圖案,有幾種到幾十種不等。如1959年國慶,大學生隊伍在廣場中心區組成“國徽”圖案,工人隊伍在國徽兩側分別組成“1949和1959”數字圖案,國家機關隊伍列隊廣場西側,城區隊伍列隊廣場東側,用各種彩色花束為國徽年號圖案鑲邊。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董必武、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其中有赫魯曉夫(蘇聯)、胡志明(越南)、金日成(朝鮮)、謝胡(阿爾巴爾亞)、澤登巴爾(蒙古)等外國國家領導人,同時登上主席臺的還有我方人員334人,外賓284人,共計618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21000人,其中東西紅臺10200人,左右灰臺10800人。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兩個半小時。
1960年
1960年至1970年,國慶節不組織閱兵,只組織群眾游行。
1960年國慶組織了30余萬人游行,在工人隊伍中引人注目的高高舉起了,上面用金字寫著:“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見先進就學,見后進就幫”的標語,這是首都工業戰線上1500多名先進集體的代表和先進工作者組成的隊伍。在大學生隊伍中有500多名出身于世代農奴家庭的中央民族學院的藏族學生,他們穿著節日盛裝,跳起在節日前夕新編的贊美幸福生活的民族舞蹈,唱著歌頌黨和毛主席的藏歌,有的揮舞著鮮花歡呼前進。同時,廣場組織10萬工人、學生、少先隊員、公社社員和機關干部用彩色花束組成錦繡般的“國徽”“國慶”“1949—1960”年號和“毛主席萬歲”的圖案,各種圖案還不斷變換。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同時登上的外賓有緬甸總理吳努和奈溫將軍、阿爾及利亞總理阿巴斯和議會副主席凱萊齊等外國國家領導人共337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有20813人,其中有來自五大洲70多個國家的外國朋友。
1961年
國慶組織30萬群眾游行。隊伍中有12000名工人、學生、機關干部組成的儀仗隊,舉著國旗、國徽和新中國成立12年的偉大成就的巨幅標語為前導。由工人、機關干部、學生組成民兵隊伍,列成11個整齊的方隊,緊握著沖鋒槍,抬著迫擊炮、火箭筒等各式武器,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同時廣場有10萬群眾,組成“國慶”“1949—1961”年號等圖案。
天安門觀禮。上午9時55分,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同時登上的外賓有古巴共和國總統多爾蒂科斯、尼泊爾王國馬亨德拉國王和王后等外國國家領導人。還有中央、北京市黨政軍機關和人民團體的負責人共320人,其中外賓25人。在城樓下東西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2萬人,其中外賓1477人。
1962年
國慶組織30萬群眾游行。雄偉壯觀的儀仗隊行進在隊伍的前列,高舉五星紅旗,抬著由八個大花籃環繞著的巨大國徽,簇擁著金光閃閃的毛主席浮雕像,歡呼前進。隨后是少先隊、工人、農民等隊伍,在農民隊伍中有當時命名的中蘇、中阿、中保、中匈、中越、中德、中波、中捷等友好人民公社的社員們,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同時廣場組織87500名群眾,不斷用花束交替組成鮮艷奪目的“國慶”“1949—1962”“毛主席萬歲”等字樣圖案。
天安門觀禮。上午9時58分樂隊奏起《東方紅》樂曲,毛澤東、劉少奇、董必武、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同時登上的外賓有印度尼西亞哈蒂妮·蘇加諾夫人、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代表團團長阮文孝和夫人馬氏珠、著名的美國黑人學者杜波伊斯和夫人歇莉·格雷姆等。登上天安門城樓的還有中央八屆十中全會的中央委員、候補委員等共379人,其中包括外賓12人。在城樓下東西紅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10200人,其中外賓1246人。左右灰臺上觀禮的共有10800人,其中外賓814人。
1963年
國慶組織30萬群眾游行。在《歌唱祖國》的樂曲聲中,壯麗的儀仗隊首先進入天安門廣場,隨后少先隊、工人、農民、城區、機關干部、學生等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同時廣場組織87500人,手持花束組成鮮艷的“毛主席萬歲”五個大紅字等圖案。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董必武、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同時登上的外賓有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國家合作國會副議長魯克曼、阿爾及利亞政府代表團團長兼阿爾及利亞國務部長阿馬爾·烏茲加尼、美國黑人領袖羅伯特·威廉和夫人等,在主席臺檢閱的共291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21000人,其中來自社會主義陣營各國和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的80多個國家的有2000多人,他們中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友好組織、科學、新聞、教育、藝術、體育等各方面的人士。
1964年
國慶15周年群眾游行。組織70萬群眾,分為九路縱隊,150人的橫排面,有儀仗隊等十種隊伍組成接受檢閱。在隊伍中引人注目的是首都民兵師,它是我國全民皆兵的縮影,他們抬著毛主席親自題的“首都民兵師”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闊步前進。同時廣場組織96000名群眾,手持彩色花球組成了“一輪紅日光芒四射”的壯觀圖景。千百個彩色氣球上系著花籃和寫著“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的標語,在空中飄蕩。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董必武、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同時登上主席臺的外賓有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剛果(布)共和國總統阿方斯·馬桑巴·代巴、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崔庸健、越南國家總理范文同、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毛雷爾等外國國家領導人,共452人,其中我方人員280人,外賓172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有21000多人,其中來自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共3000多人。
1965年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30余萬人,游行隊伍以16000人組成的儀仗隊為先導,接著是少先隊員、工人、農民、機關干部、學校師生、民兵、文藝工作者和運動員組成的隊伍。后面有一支身穿白色衣服,背著大草帽和紅十字藥包的醫務人員隊伍,高舉著一面“農村巡回醫療隊”的大紅旗,走在游行隊伍中。還有在9萬多名大中學生的隊列中第一次出現了半工半讀和半農半讀的學生隊伍。
同時,在天安門廣場上組織96900名群眾,手持花束組成“一輪紅日放射出萬丈光芒”的壯麗圖案,象征著我們偉大的祖國,有如旭日東升蒸蒸日上的景象。廣場上空迎風飄動著五個巨大氣球裝飾成的紅色大宮燈,上面寫著五個金字“毛主席萬歲”的標語。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董必武、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時,樂隊高奏《東方紅》樂曲,同時登上主席臺的共440人,其中有國賓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等外國國家領導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21000人,其中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位貴賓,他們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的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教、軍事等方面的人士。
1966年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100萬人的群眾隊伍,人人揮動《毛主席語錄》,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樂曲聲中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同時廣場組織10萬群眾,組成“毛主席萬歲”等圖案。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有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董必武、周恩來、鄧小平、朱德、李富春、陳云、陳毅、劉伯承、賀龍、李先念、譚震林、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同時登上主席臺的共有414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21000人,其中有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及華僑、港澳同胞歸國觀光團、工人、農民、解放軍、少數民族代表共8882人。另外在觀禮臺上安排了師生代表11000余人。
1967年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50萬人,由前衛隊等九種隊伍組成,接受檢閱。同時廣場組織10萬群眾,手持花球組成一幅幅極為壯麗的圖案:“旭日東升光芒萬丈”等六種。廣場上空五個巨型氣球宮燈寫著“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凌空高懸,輝映藍天。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李富春、陳云、宋慶齡、董必武、陳毅、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時登上主席臺的共400余人,其中外國國家領導人有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穆罕默德·謝胡、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副總理黎清毅等10余位。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3萬人。
1968年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50萬人,浩浩蕩蕩的游行隊伍邁著雄偉的步伐,通過天安門廣場闊步前進,并有全副武裝的人民解放軍,護衛著國旗和國徽為前導,接受檢閱。同時廣場組織10萬群眾手持花球,組成了壯麗的“葵花向太陽”等圖案。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李富春、陳云、董必武、宋慶齡、陳毅、劉伯承、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有在京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29個省、市、自治區革委會委員,以及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和其他國際友人共800余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2萬人,其中有來自各省、市、自治區的近萬名工人階級的代表。
1969年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40余萬人隊伍,解放軍護衛著莊嚴的國旗和國徽為先導,隨后有工、農、兵、紅衛兵、革命干部、革命知識分子、革命文藝和體育工作者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同時廣場組織10萬名群眾,用花束組成五個金色大字“毛主席萬歲”等圖案。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的有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劉伯承、朱德、李先念、董必武、宋慶齡、陳毅、徐向前、聶榮臻、陳云、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有何香凝、郭沫若、周建人等領導,還有國賓朝鮮黨政代表團團長崔庸健、越南黨政代表團團長范文同、阿爾巴尼亞黨政代表團團長托斯卡、柬埔寨國家代表團團長朗諾等20多個外國代表團,還有全國工農兵等方面的代表,共1000余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2萬人。
1970年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40萬人接受檢閱。同時廣場組織10萬名群眾,手持花束組成五個大字“毛主席萬歲”等圖案。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毛主席在莊嚴的《東方紅》樂曲聲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和毛主席同登上城樓有周恩來、葉劍英、劉伯承、朱德、李先念、董必武、宋慶齡、聶榮臻、李富春、何香凝、周建人等。登上城樓的還有在京的中央委員、解放軍負責人、中央各部負責人、國務院各部門負責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革委會常委等。還有外賓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等,共500余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2萬人。
1984年
鄧小平檢閱受閱部隊
戰略導彈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
國慶連續24年沒有舉行閱兵,連續13年沒有舉行群眾游行,在1984年又開始閱兵和游行。這次受閱部隊共10370人,受閱武器裝備共7類28種,特別是戰略導彈部隊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還有武裝警察方隊和女民兵方隊首次受閱。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40萬人,橫排面為100人,編成68個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同時在廣場組織10萬人,組成“祖國萬歲”“振興中華”“保衛和平”“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圖案。在廣場北側上空一共用了16個大氣球做成宮燈型,上書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金色大字,標語兩側用巨型氣球吊起的兩個直徑7米的大花籃,作為裝飾。場面雄偉壯觀。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在天安門城樓主席臺上檢閱的有胡耀邦、鄧小平、李先念、陳云、彭真、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賓有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柬埔寨聯合政府總理宋雙等共400余人。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共有2萬人。這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共兩小時。
1999年
江澤民檢閱受閱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參加閱兵分列式檢閱
國慶閱兵。參加這次閱兵的,由陸、海、空三軍、人民武裝警察、預備役部隊和民兵組成的17個徒步方隊、25個車輛方隊、10個空中梯隊,共有11000名官兵,新裝備武器占90%以上。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30萬人,在“國旗”“國慶”“年號”“國徽”四個儀仗隊方陣后,歡樂的游行隊伍依次展示了“開國·創業”“改革·輝煌”“世紀·騰飛”3個主題,生動地反映了新中國成立50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廣場組織10萬余人,組成各種圖案。
天安門觀禮。上午9時58分在歡快的迎賓樂曲聲中江澤民、李鵬、朱镕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登上主席臺的還有中央委員、候補委員,中顧委委員,中紀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央黨政軍群各個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過中央黨政軍群各部門領導職務的老同志。共400余人。
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有:中央黨政軍群各部門負責人,在京的老同志代表,在京的黨的十五大代表,中紀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代表,全國勞模代表。還有各國駐華使節、在京的外國友人、幫助我國工作的專家等2萬人參加觀禮。
2009年
胡錦濤檢閱受閱部隊
女兵方隊接受檢閱
國慶閱兵。這次閱兵由陸、海、空三軍儀仗組成的方隊,護衛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走在前面,隨后由軍區、軍兵種武警部隊和總部直屬部隊以及北京市民兵預備役部隊共8000余名官兵參加受閱。
國慶群眾游行。組織10萬人,雖人數少了但隊伍精了,游行群眾都統一著裝,色彩協調搭配,整體隊伍呈現出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的景象。10萬群眾組成36個方陣,6個行進文藝表演隊伍,他們簇擁著展示新中國建設成就的包括港澳臺的34個省、市、自治區建設的60輛花車一起通過天安門。還有各行業的勞模、英模以及共和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建設者,及支持國家建設和發展的海外華僑、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和幫助我國建設的外國友好人士,也出現在游行隊伍中或彩車上。同時,廣場組織8萬名青少年手持花束,組成“國慶”二字的巨大圖案等41種。天安門廣場上空,60只直徑5米的大紅燈籠,烘托出熱烈、喜慶、祥和的氛圍;廣場東西兩側,56根繪有各族群眾載歌載舞圖案的民族團結柱,象征著56個民族共同擎起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基業。
天安門觀禮。上午10時,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臺的有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其他領導同志,還有在京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在京原中顧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等。還有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和太后莫尼列、納米比亞前總統努喬馬、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等外賓共400余人。
在城樓下各觀禮臺上觀禮的有:中央黨政軍群各部門負責人、老同志代表、在京黨的十七大代表、中紀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人士代表,還有各國駐華使節、外國專家、常駐外國記者、外國知名企業駐京代表、訪華代表團成員等約2萬人參加了觀禮。
本文引自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的倪天祚新書《大記憶:親歷20次國慶慶典》,圖片來自共產黨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