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說來已經(jīng)老掉牙了,該是爺爺輩們愛聽的了。對于90后、00后的年輕人來說,這故事似乎老套得很,假得很,矯情得很。但我卻極喜歡這個故事。
小時候聽到的六尺巷,很簡單。大概意思就是說,丞相家和鄰居因為地皮起了紛爭,家人寫信給丞相,希望他能為自家出頭。
誰知丞相看過信后修書一封: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受到啟發(fā),將自家院墻往后挪了三尺;而鄰居見狀,深感慚愧,也將院墻往后移了三尺。這樣,兩家中間便空出了一條六尺的巷子,人稱“六尺巷”。
小時候頭腦簡單,只知道這是講鄰里和睦的,就是教育我們要大度嘛,跟鄰居要和睦相處嘛。那會,好像從來沒有想過,這個鄰居好牛逼,區(qū)區(qū)一平頭老百姓敢跟丞相叫板;也從來沒有想過這丞相挺正直的,沒有私下里搞死鄰居。話說那時候還真是單純,現(xiàn)在嘛,就心理陰暗得很了。
后來懂得多了,就知道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清朝康熙年間,那位傳說中的丞相名叫張英,當時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因為對清朝官制了解不多,只能依靠度娘。文華殿大學士初為輔導(dǎo)太子讀書之官,清代逐漸演化形成“三殿三閣”的內(nèi)閣制度,文華殿大學士的職掌變?yōu)檩o助皇帝管理政務(wù),統(tǒng)轄百官,權(quán)限大為擴展。大名鼎鼎的李鴻章、和珅都做過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大家就比較熟悉了,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
而鄰居吳氏,歷史并未載明身份,一般都認為是經(jīng)商或讀書的平民。據(jù)說是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而張家人不同意。不過俗話說民不與官斗,尤其是在等級森嚴的大清朝,就算是當官的要侵占自家的土地,多數(shù)人也只能吃個啞巴虧,當時那位鄰居不知是哪來的膽子,竟還敢主動挑釁,與當官的爭。
我們腦補一下,這位鄰居,或許也是名門望族吧,或許也是有那么一點點后臺的,只是后來人為了拔高故事的精神層次,顯出張英的正直,不仗勢欺人,不以權(quán)壓人,所以就弱化了鄰居的身份;也或許,這位鄰居就是一特較真的讀書人,就是有一股子知識分子的“迂腐”勁兒。這其中的邏輯嘛,我們今天就不得而知了,還是乖乖地領(lǐng)悟其精神去吧。
六尺巷的故事如今傳為千古佳話,張英的人品德行的尤為人稱道。畢竟,一個普通人寬宏大度、與人為善就已經(jīng)很難得了,而張英作為一個身居高位的人,莫說是三尺土地,哪怕是讓鄰居搬家,恐怕也不費吹灰之力。而他,仍然能夠?qū)捄甏蠖取⑴c人為善,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遙想當年張英研磨鋪紙,執(zhí)筆攬袖,莊重地寫下那幾行字,便是由衷地欽佩。
不過進一步講,六尺巷成為千古美談,也是有兩方面原因的。張英和吳氏,一個氣量大,一個知好歹。試想如果只有張英的不計得失,那么,家喻戶曉的,恐怕就是三尺巷了。那位未留下史料的鄰居,倒是為這個故事平添了幾分魅力。
想想也是,知好歹何其重要。別人對你好,對你寬容,我們便該懂得,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若別人讓你一分,你卻覺得是人家怕了你,反而得寸進尺,早晚都是要遭人厭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