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食之。有饑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禮記·檀弓下》
齊國發生災荒,人民逃離家鄉,有一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準備了食物向饑餓的人發放。有個饑餓人用袖子蒙著臉,步履蹣跚的走過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對他喊到“喂!來吃吧”(嗟!來食)。饑民抬頭看著黔敖說到:“我就是不愿意被人呼和著施舍,才落到現在的地步的”,說完拒絕了食物,繼續向前走,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在路邊。
曾子聽到這個故事后評價說“黔敖無禮呼喚他去吃食物的時候,當然可以拒絕,但黔敖道歉之后,是應該可以去吃”
不吃嗟來之食,雖然體現出了一種骨氣,但是人活在世上,光有骨氣是不行的,還需要有和骨氣對應的能力。黔敖能在大災時在路邊準備食物施舍路人本身就是一種善舉,盡管他發放食物的時候態度是高高在上的,但是他隨后立刻道歉了,在需要食物的時候確為了所謂的面子一再拒絕別人的善意,最終結局只能是餓死。
如果當時被施舍時不僅有骨氣拒絕,還能靠自己的能力過的更好的情況下才能驕傲的拒絕。既然選擇的逃荒,又放不下面子,心理太脆弱了,最后只能悲劇收場。
發布評論:
評論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