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才,就是能夠憑借準確無誤地直覺對所有配料、想法以及連接件加以辨別,把它們歸納在一起,焊接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取自《愛因斯坦傳》選段。
叛逆的神通
1879年的春天,在德國烏爾姆市的火車站不遠的一條街上,一對商人夫妻迎來他們的頭胎——一個有著異乎尋常大腦袋的兒子。小家伙發育緩慢、反應遲鈍,直到3歲多才開始說話,而且性情暴躁,不合群,小伙伴們都不想和他一起玩;而且他也不喜歡體育比賽項目,連體育課上有組織的操練也不參加。
但他特別喜歡看書,另外還有兩處身體部分的鍛煉是他的最愛,一是大腦的運轉,二是屁股的坐功。當他將三者結合起來,即坐下后開始閱讀與思考時,其驚人的效果便顯現出來——他能如老僧入定般一動不動,與外界隔絕。
他成績超級好,小學考試幾乎都是成績全班第一;六年級時就對幾何非常熟悉了;13歲時啃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16歲之前學完了學校的全部數學課程;
但他的暴脾氣和愈發叛逆的個性也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大。極力反對學里老師們那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還挑釁說“寧愿接受任何一種處罰,也不愿意將什么東西倒背如流。”
這樣不聽話的男孩當然惹惱了老師。在這樣的環境中肯定混不下去的,沒多久就離開了那所中學。
但他并沒有就此“收斂”。相反地,他將這種質疑權威、特立獨行和獨立思考的特點擴展到他日后的方方面面。比如反對宗教信仰和物理學中的教條主義,反對軍國主義和機會主義,不懈追求權力和公平,終生不改,一以貫之,并提出一種崇高的動機:“迷信權威是真理的最大敵人。”
這個擁有同樣強大的求知欲和獨立個性的男孩,就是未來的宇宙觀顛覆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物理歷史上的兩位牛人
在愛因斯坦之前,有兩個偉大的物理學家。第一是牛頓,打破了由亞里士多德奠定的2000年之久的世界觀學說,當年亞里士多德世界觀解釋宇宙的說法是,天體的星體運動的規律和地球上的物體運動規律是兩套規律,月上和月下的兩套規律;那是=眾人都認為亞里士多德說的是對的,牛頓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用一個全新的力學理論統一了天上和地下,可以解釋為什么火星繞著太陽轉,也可以解釋蘋果為什么會掉在地上。
第二位是麥克斯韋,是牛頓和愛因斯坦中間的一個偉大人物,一個低調的物理學家,他統一了三個力:電力,磁力和光。把電力和磁力的方程變成一個方程,如果沒有他,人類到現在與電力相關的所有事物可能都不會出現。
愛因斯坦革命性顛覆
愛因斯坦傳奇經歷就起始于他發現了一件事,在物理系中,牛頓統一了天上和地上的引力,而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力、磁力和光,但愛因斯坦發現牛頓和麥克斯韋的理論不能互相印證,存在邏輯失洽的地方,這種問題的出現致使愛因斯坦開始質疑牛頓經典力學。
在牛頓經典力學中是這樣解釋的,當我們追上光速時,我們看到的光是靜止的;
麥克斯韋電磁學中是這樣解釋的,即使我們追上了光,光也不會靜止;
其實這并不是愛因斯坦第一個發現這個問題的人,但是其他科學家覺得力學和電磁學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出現邏輯失洽屬于正常現象。
作為擁有成為頂級物理學家潛力的人,愛因斯坦的思考是,無論是力學還是電磁學都是自然世界的產物,所以這兩個理論之間應該有某種更根基層次的邏輯自洽才對。
用頂級思維打破經典力學思維
牛頓經典物理世界中,“絕對時間”就像河流一樣,與任何物質和空間無關,是運動的絕對參考系,而其他所有物理定理要從時間這個絕對參考系中推導出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發現,不存在絕對時間,也不存在絕對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光速才是運動的絕對參考系。
在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中,物體的運動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再一次打破質量和能量的邊界,將質量和能量融合成一個獨立的實體,即“質能”,質量和能量屬于質能的一體兩面。
在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中,地球之所以圍繞著太陽轉,是因為萬有引力,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統一了時間與空間,質量與能量,愛因斯坦又一次廣義相對論直接為時空和質能之間搭建起了橋梁,用純邏輯的方式推理出時空彎曲,物體在時空彎曲的空中運轉,只是處于最小作用力原理呈現出的彎曲運動軌跡,用兩者的關系重新闡釋了宇宙中星體運動的規律。
最令人震撼的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也好廣義相對論也好,全都是憑借自己的大腦推演出來的,并未做過任何的實驗,就悍然宣布牛頓的力學錯了,當邏輯和現實沖突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是選擇相信眼見為實,但愛因斯坦的經歷告訴我們,如果邏輯和現實矛盾,那就改變現實吧。
啟迪
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用一個詞總結的話可以稱之為“思想實驗”,思考的重要性是讀這本書給得最深的啟示。
沃爾特·艾薩克森(
Walter
Isaacson)所著的《愛因斯坦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19世紀的最后一天,歐洲的頂級物理學家匯聚一堂,其中最受人尊敬的被稱為“開爾文勛爵”的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
William Thomson)講了一句話,“物理學的大廈已經落成,剩下的就是一些裝修裝飾工作而已”。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湯姆遜會產生這種認知并不奇怪,因為經典物理學確實在牛頓經典力學的基礎上,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系統。但他沒有想到的是,經典物理學走到盡頭之后,還有理論物理學的崛起。
僅僅5年之后,26歲的愛因斯坦便橫空出世,當時作為一個專利局的三等技師,一年之內發表了6篇論文,其中四篇被譽為“天神級”論文,學術界又把這一年成為愛因斯坦年。
最后
無論是作為革新者的30年,還是隨后作為抵抗者的30年,愛因斯坦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內心沉靜,絕不墨守成規,思考不受外界影響,想象力驅使他從傳統觀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放肆無理萬歲!”他的高喊中,以對傳統觀念的質疑,對權威的挑戰,使他善于在他人不以為然的尋常事物中發現秘密。
而今天的各項技術也離不開愛因斯坦的理論,光電電池、激光、原子能、光纖、太空旅游、半導體等。
“培養思維方式很重要”, 愛因斯坦就是這樣一位對自然和諧充滿敬畏的叛逆者,他將想象和智慧有機地結合起來,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21世紀的今天,愛因斯坦等人開創的一個新時代,正以全球化、智能化、網格化為特征的創造性激勵著我們前進!
評論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