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經濟繁榮,和平穩定,文化寬松,在這些條件的孕育和催生下,唐代詩歌發展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眾多著名的詩人,流傳千古的好詩佳句,都出產于唐代,可謂群詩爭妍。例如李白,他的《早發白帝城》,讓讀者身臨其境。
在讀詩的時候,我們仿佛也跟著那艘小船,在山間暢游。再比如杜甫,他的《春望》,感情表述的很到位很深刻,讓人心為之感動,雖不能身臨其境,但仿佛能真切感受到戰亂時代人們生活的動蕩和內心的不安。
《憫農二》這首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的大意,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知道,是描寫農民,或者再具體一點吧,是描寫父母辛勤耕種,用汗水澆灌莊稼,種植糧食,換取溫飽。同時也在呼吁我們每個人,我們吃的每餐飯、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這其中,甚至包括我們父母的血汗。
正值五月天,夏日炎炎,是農村農忙的時候,要插秧,要收油菜籽,還要栽種其他農作物。頭頂烈日,腳踩泥水,半蹲在水田里插秧,一天下去,腰都累的直不起來,還要半夜三更起床去水田里看看水,擔心水多了泡壞秧苗,更擔心水少影響秧苗成活。
早上把油菜籽割下來,曬到中午太陽最大最烈的時候,帶上工具,就在烈日下打油菜籽,收油菜籽,多少人都是這樣生生曬中暑的。或許許多小伙伴年少時候不懂事,看著自己父母身上的泥水,再看看同學父母那一身的光鮮,總覺得自己矮人一頭,覺得丟臉。
為了不讓自己丟臉,寧愿自己走路去學校,也不要家長送,家長會寧愿家長缺席,也從不叫父母去開家長會。小編覺得很痛心,還是年少不知事,這是我們的父母啊,是生我們養我們,是最不求回報、最愛我們的人啊。
勞動光榮,有這樣勤勞的父母,我們該開心和感恩才是。確實,農民的生活很辛苦,農民看起來不夠光鮮,但是如果沒有農民,我們就沒有糧食吃,沒有新鮮的瓜果蔬菜,沒有純天然的食物。農民值得尊敬。
大家都是憑本事吃飯,你憑你的本事,人家憑人家種田的本事,不偷不搶,都是光明正道,誰也不要嘲笑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