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彭振 湘西保靖報道
“人格是最高學位。”這是保靖縣復興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秦家運的口頭禪,也是一直以來他踐行的諾言。
“我是農村娃,我怕什么”
1997年,吉首大學師范學院(時為吉首民族師范學校)體育班畢業后,秦家運被分配在保靖隆頭小學任教。當時的隆頭小學依偎在酉水河畔,陸路交通非常不便,別說通車,就算走路也得趟過幾條小溪,平時出行全靠幾條斑駁的機帆船(一種內河中用柴油作為動力的木船)。
一走進隆頭小學,映入眼簾的便是坑坑洼洼的校園,一個破舊的籃球場、一排滿載歷史感的舊木屋、斑駁的兩層磚木結構教師宿舍和那幢唯一能體現現代感的三層教學樓就是學校的一切。同行的朋友勸道:“家運,這里會不會有許多老鼠哦?我們回去吧!”
恰巧,幾個居住在學校附近的孩子聽說來了新老師,湊過來看熱鬧。男孩子們直勾勾地睜著大眼睛注視著一舉一動;幾個害羞的小女孩躲在墻角,悄悄地打量這位即將入職的年輕人。
“我是農村娃,我怕什么?”一句話便拉開了秦家運22年終堅守鄉村教學第一線的序幕。后來才知道,是孩子眼中渴望的眼神影響了秦家運,農村條件差,設施落后,但是農村的孩子也渴求知識,更加需要他們。
“我們就服他,就是信任他”
農村娃吃得苦,霸得蠻。后來,秦家運進入復興九年一貫制學校任教。學校變了,任教科目不變,還是體育。
雖然是體育人,農家出生的他深知鄉村教育尤其是體育教學,學生要取得成績十分不容易。在工作中,他課前認真備課,教學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上課時由淺入深,大到姿勢,小到動作分解,他都手把手的教,讓學生們在游戲中鍛煉、在鍛煉中嬉戲,活潑、有效地完成一節課的訓練內容,掌握了體育基礎知識;課后認真小結,記錄下每次的得失。
慢慢地,學生學習體育、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越來越濃,操場上自覺鍛煉身體的學生日益增多。秦家運自己也總結出一套適合農村初中學生的體育訓練模式,所帶體育畢業會考曾榮獲全縣第二名,初三的體育考試由上屆的倒數第一沖進了全縣的第二名,輔導的田徑和籃球隊在幾屆縣運會比賽中都進入前三名。
“秦老師就是搞得(方言:厲害的意思),我們農村的,哪里搞得來體育?那方面知識就問他,他從來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經常為我們出謀劃策。”學校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師,提起秦家運就豎大拇指,“慢慢地,我們就服他,就是信任他。”
“我永遠是秦老師班上的學生”
教書先育人,育人先育心。秦家運不僅能教好每一堂課,帶好一個班,而且在育人方面也是出類拔萃。
“如果沒有秦老師,我怎么會......”秦家運曾經的學生宋海莎回憶道。2014
年,秦家運擔任七年級(2)班班主任。開學了,宋海莎一直沒來學校,她可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秦家運三番五次地托同學喊她回學校上課,沒有回音。在一個周五放學后,秦家運騎摩托車從學校出發,在坑坑洼洼的道路顛簸一個多小時,來到清水鄉大灣村的一個比較落后的自然寨。一座三間小木房,從木板夾成大門里依稀可以看見全是泥土的堂屋,這就是宋海莎的家。此時她母親剛好背一個沉甸甸的背簍,一瘸一拐,從山上里收獲玉米回家。
“家里窮,她爹又在給別人做工時出意外不在了,現在哥哥要讀大學,實在沒錢了,我喊她莫讀書了。”因為身患風濕,宋海莎的母親不能正常站立。
看著在旁邊一直沉默著的宋海莎,,秦家運不知道說什么......
3天后,秦家運再次踏進宋海莎的家門,他自掏腰包為宋海莎交齊了所有的費用,并通過網絡為她尋求一個好心人,進行一對一的救助。
如今,宋海莎一談到秦老師就說:“感謝秦老師一直的鼓勵和開導,不管是讀初中還是高中,他是我心中永遠最可親、可敬的好老師、好長輩。”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復興九年一貫制學校工作的這些年,秦家運每學期至少在班上每個學生家中走訪一次。他還經常幫助班主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協調解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處理解決學生的違紀行為。學生常說,秦老師像陽光一樣溫暖學生的心靈,融化學生心中的堅冰。
秦家運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和回報。2017年7月,在保靖縣運會上,他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9月,在建設教育強縣工作中,被評為“縣優秀工作者”,同年所帶體育學科摘取了全縣第二名殊榮;2019年底,年度考核被評為“優秀”;2020年第36個教師節上,榮獲保靖縣“師德標兵”稱號。
秦家運,在平凡的崗位上,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像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孩子們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