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新技術、新設備落地應用的使用者和見證者。
各種智能家居、智能安防設備的應用,讓我們從封閉單一的生存樣態轉變為豐富多元的交互模式。居住在地球五湖四海的人們,借助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可以自由地實現溝通交流,分享自己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探索和發現。
科技作為一種迅猛的新勢力,席卷全球攻城略地,讓我們有了“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的便利。記得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二首?其一》中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少小離家、懵懂無知的詩人,等到年老體衰、鬢發斑白之時回到家鄉,卻已經被黃口小兒認作外來歸客。這其間,阻隔著多少時間和空間。有了云平臺、物聯網,人們不再擔心失去家鄉的消息,而是隨時隨地可以與親朋好友聯系,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通過社交軟件發送到多個地方。
清明時節的“云祭祖”,端午節日的“云舞獅”,中秋佳節的“云賞月”,已經成為一種人們寄托情感、傳遞思念的新途徑。不管走到多遠的地方,人們最難忘記的就是自己的家鄉。科技的加持,讓潛藏在人們內心的“鄉愁”,有了寄托之處。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將重陽節思家念親的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佳節,不能歸鄉團圓,令詩人心中無限惆悵與感傷。遙想兄弟們歡聚一堂,而自己卻獨自漂泊在外,
孤身一人無人相陪,其凄涼感傷之情更為深重。
時至今日,即使遠隔萬里,借助高鐵、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人們也能很快見面。即使不能當面聊天,人們也可以通過即時視頻軟件,語音對話、唱歌聊天。這樣的互聯互通,讓人們跨越了山海的阻隔,雖然遠在天邊卻仿佛近在咫尺。真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涯何處不見君”。
新科技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交流溝通的新渠道,卻也分散著人們的注意力。雖然同處一個房間,父母子女卻各自玩自己的手機,這無疑是一種情感的疏離。專注于“屏內世界”的家庭成員,雖咫尺而天涯,雖貌合而神離,雖親密而有間,豈不是一種奇怪又悲涼的景象?有空的時候,不妨放下手機,到峽谷森林中去走一走,往高山大川上去逛一逛。只要邁出腳步,你總能發現更加闊大悠遠的世界。
外在的世界,只存在于你的眼中、腦中、心中。人腦與科技合作的進程,促使人類進步。正是憑著這么做,人類從茹毛飲血走向了信息時代。所以,世界上最好的決策者是這樣的人:擁有理性、想象力和毅力,知道自己看重什么、想要什么、信仰什么,同時也利用算法、計算機和博弈論。利用計算機系統,可以輔助我們做決策,就像是司機通過GPS導航路線,到達目的地一樣。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每一項開拓性成果的取得,都是技術與軟件、硬件設備協調運用、綜合運作的結果。借助這些有利的外部條件,人們可以把腦海中潛藏的所有創意,進行充分地釋放和展示。
而在一曲曲美妙的音樂、一幅幅多彩的畫作、一件件精致的筆架、一座座精美的雕塑背后,融入的是天馬行空的創意性思維和嚴謹周密的推理性運算。在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之間達到動態平衡,讓我們身處的世界既充滿了詩情畫意又充滿了邏輯理性。
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人們會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中,去尋找一片能夠讓心靈平靜下來的棲息地。到時候,科技會是一種有力的輔助,文藝會成為一種驚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