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聽說過,這個故事最早是在《史記》中記載的,故事主要是說關于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軍趙奢之子趙括的。
趙奢是趙國很出名的大將軍,在大大小小的戰事當中,屢建奇功。在當初的趙國可謂人人夸贊,只是他的兒子趙括卻與他威武的父親截然不同,趙括自小在趙奢的影響下也是熟讀兵法,若只是口頭上談論起兵事來,趙括這個征戰沙場多年的老將也說不過他兒子。但趙奢心里明白,自己的兒子哪怕就是言談中對兵法再熟練,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之中,他兒子從來聽不進去他講的實戰經驗,只會搬用書上的理論,如果真到戰場上,恐怕會功虧一簣,畢竟帶兵打仗雖然也需要懂得兵法布戰,但實戰經驗是經歷過之后慢慢累積的,這個實戰經驗兵書上是沒有的。
但是他兒子趙括卻不這樣認為,他甚至感覺自己是天下無敵的軍事理論家,因為有時候連他父親都談論不過他。雖然他父親從未夸贊過他,但他始終認為自己是最棒的。
過了許多年后,趙奢年老體弱再加上常年行軍在外,累積了一身的頑疾。垂暮之年趙奢常常擔憂的說:“日后我若長眠,我兒趙括不帶兵則罷了,一旦趙國重用他帶兵打仗的話,那趙國的大業將被趙括斷送。”但是當時是沒人把他這個話當真的。就這樣過了幾年,趙奢郁郁而終。
趙奢死后,趙國再無像趙奢那樣英勇善戰的大將之才,有一年,秦國瞅準時機,開始對趙國發動進攻。趙國便臨時任用了已經年老的廉頗率軍前去抗敵。一開始由于秦軍來勢洶洶,趙軍節節后退。廉頗身為老將,雖已年邁但戰場經驗還是很豐富的,他苦思對策,決定以逸待勞,駐兵不前,堅守陣地。這樣既可以保存當前的軍隊實力,又可以漸漸拖垮遠道而來的秦軍,因為只要這樣拖著,秦軍必定會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慢慢失去斗志。
結果真如廉頗所料,經過了一段時間,秦軍大營開始恐慌,那么多人吃飯成了問題,軍隊內部開始騷亂。秦軍將領為此也是焦頭爛額,于是他們想到了一個方法:派人潛入趙國,到處散布謠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只是在蓄精養銳,他們怕只怕趙括,倘若趙括帶兵,恐怕秦軍早已全軍覆沒。
謠言很快傳到了趙王耳朵里,趙王此時也正在為廉頗一直死守不攻而郁悶,這個時候這種謠言滿大街的傳揚,馬上就有奉承之輩前來獻策,他們要求趙王馬上任用趙括為大將軍,廉頗年老體弱已經不適合帶兵。趙王當下就不顧趙括母親的一再勸阻,下了旨意,任命趙括為大將軍,代替廉頗之職。
趙括信心滿滿的來到前線,準備過一把大將軍的癮。他來到中軍大帳,改變了所有的行軍陣法,對于不滿的人全部撤換,一時間弄得雞飛狗跳,趙軍軍心大亂。秦軍將領一看計謀得逞,便在一天夜里,派了一只小隊偷襲趙軍大營,剛打了一會,便佯裝敗退,趙括不懂得實戰的操作,得意的以為是自己戰略有方,才會打敗秦軍,隨即便命令部隊乘勝追擊。
可是事實上趙括大錯特錯了,他的部隊立刻被秦軍攔腰截斷,分批包圍。當趙括發現形式不對時,為時已晚。趙軍被分割包圍,已經是顧頭顧不了尾了,就這樣趙軍40萬大軍被圍困了一個月左右,最后趙括堅持不了了,倉皇突圍,結果在突圍過程中被亂箭射死,最后趙軍全軍覆沒,趙國也因此一蹶不振。這就是歷史上的長平之戰。沒有實戰經驗只有一肚子理論的趙括真的把趙國葬送了。就在公元前222年,趙國被秦國給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