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穿梭林間,鳥語花香,溪聲相伴。水道似乎在一點點變窄,從潺潺小溪到涓涓細流,不知何時,水聲已然身后,卻也不惱。席地而坐,極目遠望,葉梢,山峰直指空中,那云,散步似的,悠閑地飄來飄走去。這般境象,便是那“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了。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詩,一幅畫,詩中閑適淡雅,一個畫中人,仰頭望天,坐觀云起。
那身影,正是王維。
松泥細沙,鼻翼間揮之不去的鄉土氣息,仿佛便是世間最純凈的空氣。鳥兒棲息在樹上,耳邊并無嘁嘁喳喳聲,只有展翅時的一陣輕響,落入耳畔。蟲鳴聲此起彼伏,貌似雜亂無章,或重復無趣,,卻又像極了呢喃耳語,低低訴說。這一些,便像眼中的云,看似虛無縹緲,實則真真切切。仔細一想,這遠離喧囂的境界,聽見云和水的對話,倒也不稀奇。
云曰:“汝處山林中,鳥語花香,樹木成蔭,余欲往之而不能,慕也!”水對曰:“汝癡也!汝終日悠閑自在,吾亦慕之。再者,云致雨,雨成河,河水蒸發,乃成云。汝亦是吾也。余與汝即一體,有何可慕?”水和云,虛無縹緲卻又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亦是你。
沿著小溪行走,潺潺流水到了盡頭,不免會讓人惋惜。王維則不然,不憂不急,依舊閑適自在,仰頭觀云。人皆知,云騰致雨,更一步,水融入土壤,抑或流入江河,有朝一日,終會在陽光中蒸騰,在空中相遇,形成云,云再成雨而落,如此循環下去。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水窮之處,恰是云起之時,這是意想不到的收獲。這般幽深而悠遠的境界,想必“詩佛”之名,便是由此而來吧。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心閑,境界閑;心靜,境自凈。”一個人所處的形式,是由心境決定的。換個角度,黑夜深處,自有陽光升起;深林角落,靜待鳥語花香。
這就是為何遇到困難時,有人只看到路斷了,有人卻看到一條新的路正蜿蜒向遠方。角度不同,視野不同,如是而已。
人生的道路上會有很多“行到水窮處”。換種心態,換個角度,放寬視野,或許就會發現,更多的“溪流”正在涌來,機會就在你身后,轉身即可遇見美好。
籍一嘉 濟南甸柳一中七年級九班
指導老師 張穎
壹點號濟南籍一嘉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