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鳥正吻著天空01 在那個夏天之前,陸..
少有人走的路_放棄與新生
第十五節 放棄與新生前面提到的最后一點,即放棄自我與生命本身,似乎過于殘酷,也仿佛足以證明一個結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當狗。因為現實的殘酷性,我們感覺不管怎樣努力,人生的意義都會蕩然無存。西方文化強調人定勝天,自我價值高于天地,而死亡則是不可接受的,是一種奇恥大辱,難怪有人苦思長生不老之術,卻不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實際上,人類只有適當放棄自我,才能領略到人生的喜悅。生命的意義恰在于死亡這一現實,這是哲學和宗教的核心。放棄自我,是耗時長久、逐步適應的過程,我們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需要學習一種極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我稱之為兼容并包。這是促進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具。兼容并包,意味著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穩定,又要放棄自我,以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自我平衡。對此,神學家薩姆 · 基恩在 《 致舞神 》 一書中,做了恰如其分的描述:我必須超越現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消除由個人經驗產生的成見,才會獲得成熟的認識。這一過程包括兩個步驟:消除熟悉的過去,追求新鮮的未來。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我需要讓昔日的經驗、當前的需求和未來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會診,對我的需求和現實狀況進行評枯,做出恰當的判斷和決定。為了體驗新鮮事物的獨特性,我必須以包容一切的姿態,說服既有的成見和觀念暫時讓位,讓陌生、新奇的事物進入感官世界。在此過程中,我必須竭盡全力,盡可能呈現出成熟的自我、誠實的姿態、巨大的勇氣,不然的話,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驗的一再重復。為了體驗所有人、事、物的獨特和新鮮之處,我必須讓它們進入我的靈魂,并且駐足扎根。我必須完全釋放自我,甚至不惜把過去的自我完全打破。兼容并包的前提,在于你獲得的永遠比放棄的多。自律,就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其中必然經歷放棄的痛苦,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質一樣,舊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會誕生。死亡的痛苦是誕生的痛苦,而誕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生與死,好比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要建立更新的觀念與理論,舊有的觀念和理論就必須死去。詩人艾略特( 1888 一 1965 ,英國詩人、劇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在詩作 《 智者之旅 》 的末尾,這樣描述三位智者歸依基督教、放棄過去信仰的痛苦:我記得,一切發生在遙遠的過去我必須再一次經歷,義無反顧--義無反顧我們這一路被帶去抑或為了生?抑或為了死?不,沒有死,只有生我見過生與死:我們無須懷疑,我們有充分的證據它們迥然不同,令人恐懼如同死亡,新的誕生也帶給我們痛苦我們回到自己的地方,回到靈魂的國土遵循過去的天道,讓我們不再安逸和幸福外邦人緊握他們的神,祈求永生而我樂于再死一次--義無反顧既然生與死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也許可以思索西方文化關于人生輪回的觀念,譬如,人死后,是否果真有來世?肉體死亡,是否會引領我們進人新的輪回?這對于我們始終是不解之謎,但人生的本質確實是生死相隨的過程。兩千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過:人生不斷學習生存,人生也不斷學習死亡。在他看來,人越是活得長久,歷經的生與死也就越多,與此同時,也就會經歷更多的歡樂和更大的痛苦。那么,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避免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說,我們是否能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說它是肯定的,是指: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種意義上,痛苦就不再存在。我們經由成長和自律,可以使心靈包容的能力增強,接近盡善盡美。那些在孩子們眼里,被視為天大的難題,到了我們手上,就可能迎刃而解,此時痛苦就不成為痛苦了。更何況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愛。愛,能使他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更少的痛苦。從另外一個方面說,答案也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則是最好人選,他們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決定。在全知全能的狀態下做決定,遠比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要經歷更多的痛苦。譬如說,兩位將軍各帶一萬名士兵外出作戰,在一位將軍眼里,一萬名士兵不過是戰略工具而已,而在另一位將軍看來,士兵不僅僅是作戰的工具,他們個個是獨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分子。那么面臨生死關頭,哪位將軍更容易做出決策呢?也許你認為心智成熟的人,絕不會成為前面那位將軍。但很明顯,答案就是前者,因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歷經的痛苦。類似上述情形,也會發生在企業主、醫生、教師、父母身上,人人都可能碰到機會,做出影響一生的選擇。但容易做出決策的人并不意味著是最好的決策者。最好的決策者,愿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一個人是否杰出和偉大,視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杰出和偉大本身,也會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表面上這是一種悖論,其實不然。虔誠的佛教徒,常常忘記釋迎牟尼歷經劫難的痛苦,基督教徒也每每忽略耶穌濟世的幸福。耶穌在十字架上舍生取義的痛苦,和釋迎牟尼在菩提樹下涅盤的幸福,本質上沒有多少不同,同樣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假使人生的目標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過且過,不必尋找更高層次的精神和意識的進步。因為不經痛苦和折磨,就無法實現靈魂的超越。而且,即便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但彼時的痛苦之烈,可能遠遠超過你的想象,讓你最終無法承受。既然如此,為什么人人還要追求自我精神的發展呢?你或許會問。坦白地說,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能是你對于幸福的本質所知甚少,或許在本書的字里行間,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許怎樣努力,你都與最終的答案無緣。關于平衡和放棄的本質,我還要補充一句: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你不可能放棄從來沒有的事物。這類似獲勝前就想放棄勝利,完全無從談起。同樣,首先確立自我,才能夠放棄自我。為數眾多的人,就是因為缺乏實踐的欲望,害怕痛苦的感受,致使心靈無法成長。他們相信可以實現某種目標,卻不愿為此經受痛苦。有的人為了達到精神的更高境界,甚至不惜到沙漠隱居,或放棄適合的職業,去學習做木工,他們以為通過表面化的模仿,就可以走捷徑,達到超凡的精神境界。他們沒有意識到,長期以來,他們停留在幼稚的精神成長階段,只有從頭做起,進行自律,才是惟一的捷徑,如同他們須經歷不可或缺的青春期、青年時期和中年成長階段。
本文由【www.bijinimeinv.com情感故事】為您整理搜集!
本文由【www.bijinimeinv.com情感故事】為您整理搜集!
聯系方式
提示:聯系我時,請說明在杰姆小屋看到的,謝謝!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