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奸臣,秦檜幾乎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境地,后人將他的跪像立在西湖邊,將他的惡行編入戲曲故事,讓他的罵名隨著時間永遠流傳下去。但我們翻看史籍卻發現早期的秦檜并不是奸惡之徒,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熱血愛國青年,那么究竟是什么讓秦檜變成一名權奸,他經歷了什么改變了初心,以至遺留下千古罵名。
位卑未敢忘憂國
公元1126年,金軍南下進犯,連克多地,飲馬黃河,面對來勢洶洶的金兵,大宋戰和兩派爭論不休。此時正在太學作為班主任教導學生的太學正秦檜竟公然上書宋欽宗,建議朝廷不應軟弱,要加強守備,積極應對。如此微末小官的建言獻策如投石入海,掀不起一點波瀾,當然無人注意。
后金兵圍汴京,秦檜又上救國三策,言軍機四事。欽宗任秦檜為割地使下屬干事,秦檜認為這個職位專為割地乞和,所以多次請辭,表示“是行專為割地,與臣初議矛盾,失臣本心。”。殿前會議,以宰相范宗尹為首的多數官員都建議割地求和,秦檜卻帶頭堅決反對。可以看出,早期的秦檜是拒絕割地求和的,雖不能明確其為主戰派,但也頗有氣節,根本無法看出他有賣主求榮的奸臣特性。
公元1130年,秦檜由金國返宋,帶著主和的建議獲得宋高宗趙構的賞識,一路升官,隨后做出了一系列權奸動作,對外搖尾乞憐、求和投降,對內玩弄權術,排除異己,并給岳飛按上莫須有的罪名,讓后人扼腕感嘆。到底是什么讓秦檜性情大變,由一個愛國青年變為奸臣,結合史冊細細思考,推測出以下幾個原因。
三年階下囚忘卻初心
靖康北宋亡國,秦檜隨徽欽二帝被擄至金國,在見識了金人的慘絕手段后動搖了,在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選擇了放棄氣節。徽欽二帝受“牽羊禮”之恥,朱皇后受辱自盡,妃子公主受辱者甚多。皇室尚且如此,遑論普通降臣敗將,要么受節而終,要么順勢茍活。很顯然,秦檜選擇了后者。秦檜屈服于威逼利誘,變得趨炎附勢,根據史冊記載,秦檜在金營混得不錯,還幫宋徽宗給金軍首領完顏宗翰傳信。
迎合高宗的主和意圖
南宋建炎四年,秦檜突然攜家眷返回臨安,自稱殺死監守者,搶奪小船而回。朝野對其說法均表示懷疑,但秦檜入朝覲見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政治方針后。宋高宗趙構就一路拔擢秦檜,從禮部尚書升任參知政事再到宰相,一時間權傾朝野。秦檜的權力地位都是趙構賦予的,說明秦檜的主和投降主張深得其心。趙構在位期間一直向金朝搖尾乞憐,多次上表金朝要求“見哀而赦己”。趙構雖任用岳飛、韓世忠等將領,但也僅求自保,將軍事力量作為自己求和的手段,根本無意收復失地。秦檜也是看透了趙構的心思,所以提出系列主張迎合高宗,可以說某種意義上秦檜就是高宗趙構的工具人,高宗想做無法做的事就交給秦檜來辦。高宗想茍安南方卻不能表露于眾,這時秦檜的出現自然讓趙構欣喜不已。事實也正是如此,紹興八年,秦檜代替放不下面子的高宗率百官接受金國冊封,成為頭號權奸。
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
權力的誘惑,令人欲罷不能。結合早期經歷來看,秦檜的強硬主戰提議并沒有得到回應,而主和派在朝中頗受重用,這可能是其轉變政治方向的一個重要動因。秦檜作為一介文官,并沒有領軍作戰的本事,無法在主戰派中凸顯身位,所以作為主和投降派更有利于其爭權上位。派投降更利于其爭權上位,南回后的一路高升也堅定了他主和投降的決心。
為了鞏固權勢,開始玩弄權術,排除異己。紹興二年呂頤浩等政敵的謀劃下,秦檜剛做宰相不久便被罷黜。紹興五年宋金達成和議,秦檜東山再起,開始積聚朋黨,打擊對手,鞏固自己的地位。至此,秦檜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無論文武官員,有反對者均被其打擊處理。漸漸地,秦檜朝野獨霸,他下令禁止野史,焚毀不利奏章,大興文字獄,連理學也禁止傳播,秦檜能遺臭萬年也有其得罪讀書人的原因。
從公元1115年秦檜考中進士,到公元1155年秦檜壽終。四十年宦海生涯,秦檜從一個關心國家的小官變成一個權傾朝野的巨奸,所作所為遺臭千古,令人不齒,其中原因雜亂繁復,但終歸來說是權力的欲望讓其迷失了初心,富貴的繁華迷亂了雙眼。誰能想到當年鄉村里的私塾秀才竟成了歷史千年的黑點,真是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