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看《新聞聯播》也能哭得稀里嘩啦。兩個鐵路工作者只相聚了1分52秒,準備的結婚戒指只能匆忙塞給她,‘嫁給我吧’還沒來得及說就又要分別……”最近,一段僅有1分52秒、被稱為“神仙愛情故事”的視頻火了。
視頻中的郝康是一名鐵路司機,在榆林站跑貨運;雷杰做列車乘務員7年,跑往返于西安和烏海西之間的客運。同是陜西綏德人的他們,在四年前從老鄉發展為情侶。
按照列車時刻表,雷杰值乘的列車會在零點37分駛入郝康工作的榆林站,在站臺上停留8分鐘。雖然這樣的停靠每周會有四次,但由于郝康的休息時間不定,兩人往往幾個月才能成功在站臺相聚一次。
2018年,兩人連休假都算上,總共只相聚了一周。春節期間,雷杰值乘的車依舊會在凌晨經過榆林站。那一天,因為列車晚點等原因,兩人在站臺上只相聚了1分52秒……
雷杰和郝康的故事,讓全國觀眾在情人節前結結實實感動了一把。
愛情的樣子多姿多彩。
在江西南昌,有一對公交夫妻,丈夫黃勇開232路公交車,妻子符兵兵開35路公交車。今年是他們共同在南昌公交工作的第20個年頭。
每天凌晨4點半,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夢鄉時,他們就要起床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因工作忙碌,兩人聚少離多。
幸運的是,夫妻倆有一段相同的線路,擦肩而過成為兩個人的幸福瞬間。雖然那一刻,他們只能看一眼對方,笑著點一下頭。
因為愛情,黃勇和符兵兵夫婦,在2018年獲得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獎勵。他們和雷杰、郝康這對戀人一樣,不是用相守,而是用相遇,詮釋著他們獨特的愛情。
有很多這樣普通的人生,譜寫著不凡的愛情。
1
他們的愛情,叫成全
很多人說,這是一則愛情童話。
劉衛東沒有精力“矯情”地思考什么是愛情童話。他只是湘潭大學校園里的一個小攤販,最關心的,是每天能賣出多少個紅豆餅。
他又是個不一般的小攤販,他的攤位,是湘潭大學校長特批的。
劉衛東的妻子叫李時華,這所大學商學院的副教授。
他們是一對看上去身份十分懸殊的夫妻。
1989年,剛剛從益陽師范畢業分配到安化縣教中學的李時華,經人介紹認識了在供銷社工作的劉衛東。那一年,她19歲,他22歲。
一年后,兩人步入了婚姻殿堂,隨后兒子出生,三口之家的生活幸福美滿。
不過,因為在讀師范時,李時華錯失了中專升大學的機會,她的心里一直藏著一份遺憾。
29歲那年,她終于鼓起勇氣告訴丈夫,說她其實一直想繼續讀書。當時,劉衛東已經下崗一年多,如果李時華去讀書,他將面臨沉重的生活壓力。但是面對妻子的這份上進心,劉衛東承諾:“你想讀書現在還可以讀,我一定支持你。”
李時華的深造一帆風順:1999年,她通過成人高考讀了湖南師范大學英語專業;2001年,考上湖南師大經濟學碩士研究生;2004年,考上湘潭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研究生;2008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
在長沙,為了實現學業上的跨越,李時華的努力超出常人。她經常早上6點起床去自習室,晚上近12點才回寢室。她看到導師把治學當成生命,也暗暗立志,希望自己能夠跟導師一樣,治學有成。
在老家安化,劉衛東肩上扛的,不僅是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還有不少閑言碎語:“你真是太傻了,你讓妻子去讀書,等她把書讀好了,眼界也開了,她也就離開你這個家了。你這不是在親手葬送自己的婚姻嗎?”
為了讓李時華讀書,一家人分隔兩地,還欠了不少債。好在李時華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把劉衛東和兒子接到了身邊團聚。外人曾經的不解和奚落,此時變成了敬佩和贊嘆。
這段人生逆襲的勵志故事,該畫上一個完美句號了。
然而,生活沒有劇本,不幸突然蒞臨。
剛走上大學講臺不久,李時華就被診斷為鼻咽癌中晚期。幸運的是,病情得到了控制,半年后,她出院在家休養。2009年下半年,李時華重新走上了講臺。
為了控制病情,李時華必須每天吃藥。這些藥物都很昂貴,但這對夫妻謝絕了社會捐助。劉衛東一度陷入兩難境地,又要離家近方便照顧妻子,又要賺錢。他做過湘潭大學的清潔工,在學校附近賣過麻辣燙,后來看到紅豆餅很受大學生歡迎,他又開始學習做紅豆餅,經過學校特批在校園里擺了個小攤。
一天一天,李時華的病情日漸好轉,還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發表了10多篇學術論文。他們惟一的兒子,也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
生病化療的時候,李時華沒掉過眼淚。但一想起丈夫所做的一切,她就無法抑制自己的淚水,“如果不是他,我活不到現在,也不可能實現我的夢想。”
網友說:在這個物質至上、以金錢論感情的時代,這份不屈不撓、生死相依的情感,這個小販配教授的愛情故事,堪稱是一個難得一見的“愛情童話”。
2
他們的愛情,叫責任
曹建宇和崔敬容,是一對患難夫妻——一個是患肌無力無法站立行走的殘疾鄉村教師,一個是默默支持丈夫工作陪伴他的代課老師。他們“背上的愛情”打動了許多人。
1998年7月,從駐馬店農業學校畢業后,曹建宇本來有機會分配到政府機關,但他卻選擇回到家鄉確山縣,在距離縣城20公里的留莊鎮梁莊小學當了教書匠,并在這里結婚生子,扎下了根。
他娶的是學校里的代課老師崔敬容。
這本來是一個清貧而充滿歡樂和希望的家庭。
2003年春天,曹建宇出現肌肉萎縮現象,又查不出病因。八年后,他病情加重,經常講著講著課突然摔倒在地上。他的病情在北京確診,是進行性肌無力,幾無痊愈可能。
雖然身體不聽使喚了,但曹建宇還是要堅持給學生上課。對崔敬容來說,能替丈夫做的,就是背著他去上課。
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夢鄉里,崔敬容就早早起床了。她洗漱完,灑掃庭除,喂狗飼雞,然后幫曹建宇穿衣服。一切收拾停當,她把丈夫扶到一個帶轱轆的凳子上,等他挪動到院門外。崔敬容彎腰半蹲,兩手摟抱住丈夫,一使勁,把他背著放到電動車上。一百幾十斤的漢子,壓在一個女子瘦弱的背上,曹建宇要摟緊妻子的脖子,否則他就會因為身體和雙腿無力而滑下去……
從家到學校有兩公里。學校有一個和家里同樣的帶轱轆的凳子,曹建宇就坐在上面講課。
從2011年到現在,崔敬容代替丈夫的一雙腳,背著他來來往往,讓他延續著自己的講臺生涯。
最初,曹建宇覺得妻子還年輕,應該有更好的未來。為了不連累崔敬容,他曾多次要把她從家里趕走,還經常故意刁難她。
一次吃飯的時候,崔敬容端過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曹建宇一把把碗推了出去。碗摔破了,面條撒落一地……崔敬容沒有生氣,只是輕輕地告訴丈夫:你不吃,我也不吃。
那一天,兩個人抱頭痛哭。
這么些年,曹建宇給妻子總結了“三快”:走路快、吃飯快、干活快。除了上課和照顧丈夫外,家里還有10多畝地要崔敬容忙活。農忙季節,對她來說就是家、學校、地里三點一線,經常忙得不可開交。平時,除了給丈夫洗澡、按摩,因為曹建宇外出理發不方便,她還成為了丈夫的專用理發師。即便是家里家外一團忙,崔敬容依然通過努力考取了正式教師資格。
曹建宇的人生有兩大欣慰,一是妻子對他始終不離不棄,為他撐起了一片天空;二是這些年里,曹建宇實現了桃李滿天下的職業夢想,很多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逢年過節,每當收到學生發來的問候短信,接到學生打來的暖心電話,他都無比開心。
他說:“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還有多久,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希望延續生命的廣度和深度,把最好的狀態奉獻在課堂上。”
3
他們的愛情,叫情義
2017年6月,邵民明接到那個陌生來電的時候,他剛剛和前妻李娟離婚兩個月。
電話另一端的醫生說,李娟患上了急性白血病和慢性乙型肝炎。邵民明放下手頭的工作,立刻趕到醫院。
邵民明16歲就離開安徽老家出外打工。2010年他和打工時認識的李娟結婚,然后一起到了江蘇常州。2015年,為給兒子落戶上學,他們用盡儲蓄付首付買了套房。兩人離婚時約定,房子貸款由邵民明償還,兒子由李娟撫養,等兒子滿15歲就把房子過戶給兒子。
得知李娟罹患白血病,邵民明擔起了照顧她的責任。
那陣子,為了給前妻治病,邵民明借遍了能借的親朋好友,自己則身兼數職賺錢。為了省錢,他們和7歲的兒子搬進了裝修未完工的“新居”。只有客廳和衛生間貼了瓷磚,其余部分還是毛坯,管線裸露在墻壁上。一家三口將客廳當成臥室,并排放著一大一小兩張床。
剛剛確診時,李娟成天以淚洗面。這些年,夫妻兩人的“運氣”很背,倆人離婚,主要是瑣事煩心經常吵架的原因。
2014年11月,邵民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一輛沖上人行道的轎車撞倒,導致其右腿脛腓骨骨折。由于治療不善,創口化膿,很久沒有痊愈。雖然經過兩年治療,腿保住了,卻留下了跛腳的毛病。
李娟病后,邵民明回到李娟身邊,擔起照顧她和兒子的職責,每天拖著病腿送外賣掙錢。為了能多賺一點錢,午餐和晚餐外賣兩三個小時的間隙,邵民明還要在家附近幫快遞公司搬搬東西。傍晚,他把兒子從晚托班接回來,自己則繼續出門送外賣,一般要送到午夜12點左右。
邵民明的行為,逐漸打消了李娟的顧慮。說起當初因為生活瑣事莫名其妙離了婚,李娟就會懊悔不迭。患難見真情,在命運的考驗面前,邵民明讓她看見了情義和擔當。
邵民明雖然還不到40歲,但頭發已經灰白,那是他得知前妻患病時候急白的。“當時離婚真是沖動之舉。”邵民明不愿意陷入往事,只希望李娟的病趕快好起來,一家人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這對特殊“夫妻”的故事,經過媒體報道,得到了來自公眾的祝福,邵民明還被網友送了一個稱號:中國好前夫。
4
關于愛情的故事,還有很多……
2013年,在馬云的倡議下,阿里巴巴與全國百家主流媒體合力,搭建了公益開放平臺——天天正能量。五年來,這個平臺褒獎和傳播平凡人的美德善舉,累計已達五千余人次。
今天,這些關于愛情的故事,只是長河里掬出的幾朵浪花。
五年里,這樣的故事有很多——
她用幾萬次的呼喚助植物人丈夫蘇醒:
這是一個河北滄州的普通農家。22歲的丈夫武澤輝因車禍變成植物人,所有人都勸妻子張倩男離開他,她卻決定守住他,不放棄一線生機。
醫生說,試試呼喚療法吧,“讓他耳邊總有個親切的呼喚聲,一刻也不要間斷……”擦洗、按摩、喂飯,她當起了丈夫的母親。
每隔15分鐘呼喚丈夫的名字,窗外四季輪換,她的決心始終如一。
春天來了:“快看啊,咱家的桃樹開花了。”
夏天熱了:“麥子熟了!起來,我們一起收麥子去。”
秋天涼了:“快起來,過秋呢,咱們該收棒子(玉米)了。”
冬天下雪了:“下大雪了,快起來掃雪去。”
兩年后一個春天的早上,她像往常一樣和丈夫“聊著天”。忽然,丈夫的眼睛里竟然閃出一絲光芒,清晰地叫出了她的名字……
他背著漸凍癥妻子環游中國:
王效民是安徽蕪湖人,今年58歲。
2014年,妻子余永花患上漸凍癥,逐漸無法動彈,無法說話。余永花以前的愿望是出去旅游,但一直沒有實現。
王效民考慮到漸凍癥不好治,就想抓緊時間帶她多出去看看,不想她留什么遺憾。就這樣,他背著妻子踏上了旅途。
因為給妻子治病,家里的房子也賣了,平時都是借住在各地的親戚家。
在旅途中,夫妻二人都是自己搭帳篷、做飯,以節省開支。靠著退休工資,四年時間里,從安徽到浙江,從河南到西藏,他們走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雖然苦,但也很快樂”,這是王效民旅途中最大的感受。
他們在大山深處舉辦了別開生面的“眾籌婚禮”:
2016年,就讀于三峽大學的慕志斌和山東大學的張福鳳雙雙參加了“重走長征路,凝聚中華魂”公益活動,兩位年輕人由此結緣。活動結束后,慕志斌來到貴州大方縣對江鎮元寶小學,成為一名支教老師。
張福鳳也辭去濟南的工作,追隨到男友身邊。
兩個人為元寶小學帶來了外面的新氣息,很快就成為孩子們愛戴的老師。
在元寶小學朝夕相處一年后,慕志斌和張福鳳決定相許終身。然而,每月500元的支教補助,讓他們無法舉辦一個哪怕稍微體面一點的婚禮。
元寶小學校長王光文為這對年輕人發起了“婚禮眾籌”。
“我們必須要用這場婚禮,留住這段美好的記憶,讓志愿者精神嵌入山區孩童成長的點點滴滴。”王光文以元寶小學官方的名義,向全國網友發出了籌款呼吁,通過網絡眾籌募集到宴席費用和新人雙方父母往返貴州的路費。
2017年6月28日,這對外鄉人簡樸而隆重的婚禮,成為貴州那個小山村最重要的事,比所有的節日都熱鬧。兩位年輕人在鄉親和孩子們的見證下,彼此說出了發自肺腑的宣言:
“我愿娶你為妻,共同經歷人生中每一個時刻,永不分離。”
“我愿以你為夫,無論今后的路是崎嶇或平坦,永不分離。”
世間愛情千萬種
人生海海
愿你有愛
白首不分離
-end-
來源:微信公眾號“公益e家人”(id:gongyie23) 作者:張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