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 懷左同學
愛情不一定和物質掛鉤,但婚姻是肯定需要的。
劉震云的《一地雞毛》,以一塊壞了的豆腐作為開頭,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婚后因物質短缺而帶來諸多困境的故事。
小林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個國家單位,混了幾年,在單位里屬于生態系統中的最下層,在家里也經常被老婆罵,生活過得一地雞毛。
自己無法升職,老婆想調工作但找不到關系,孩子想進一個好幼兒園也進不去,家里的保姆經常鬧事,夾在中間的小林,早已失去了大學時期激揚文字的熱情。
人,就是那樣逐漸被錘的,一點一點,變成了更符合社會需求的樣子。
今天以這個故事為素材,我來聊幾點感想。
一、婚姻會和物質掛鉤
小林的老婆小李,婚前也是小仙女,性格溫順,嬌小可人,但婚后沒幾年就失去了曾經的光彩,和小林吵架時,會直接大聲飆臟話。
比如小林家來了熟人,讓老婆招待一下,老婆也不避諱,大聲罵:QNMD,我兒子還沒吃飯呢!
看這里,好像覺得小李不通人情,但如果深入看他們的生活,咱們也會覺得小李不容易。剛開始他們沒房子,只能與別人合租一個兩居室,后來和對門有了矛盾,經常吵架,衛生間廚房也沒人收拾,屎尿橫流,兩家就湊合住。
后來他們有了一個女兒,還是因為沒房子,小兩口、孩子還有來幫忙照顧的老人,只能擠在一個小臥室里。因為和對門有仇,晚上孩子哭的時候,對門就大聲放音樂,搞得孩子哭得更大聲,根本沒法休息。
在那樣的生活情境下,脾氣再好的人,也會被逼瘋。
后來他們好不容易分到一個一居室,但因為工資有限,同時還得請個保姆,生活基本處于揭不開鍋的狀態。兩個人,為了一塊豆腐,也要吵半天架,仿佛那一塊豆腐是用巨款買來的,因為沒放冰箱而變餿,必須得找個頂罪的冤大頭。
客觀一想,誰也不想那樣。
但物質的極度缺乏,會讓人變得斤斤計較。
老婆罵小林的時候,小林也反駁過:當初我把我家的條件都說了,你也沒嫌棄呀。事實上,如果沒多少生活經驗的話,熱戀期的人,根本不在乎物質,畢竟有情飲水飽,和對方在一起,哪怕不吃不喝也能過。不過那個階段是有時效性的,退燒以后,還得回歸生活。
孩子出生前,小林還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在單位也不理人,平時有什么機會也不抓,擺一副什么都不管的樣子。但孩子出生后就不一樣了,作為老爹,看著孩子餓肚子,小林心里也不好受。
那應該也是他第一次深刻體會“下有小”的狀態,自己少吃一口也無所謂,但孩子受餓受窮,爹媽都不會開心。于是他開始改變,在單位與人和善,積極修補關系,誰家有事他第一個幫忙,把前三十年沒裝的孫子,統統裝了一遍。
為了孩子,也為了生活。
我們經常說,生活會讓人長大。其實更精準一些,應該是因物質的短缺而把人拿住了,不得不為了改善生活而去拼命或者迎合。被拿住的,不得已而改變;而那些完成超越的,可以獲得更多自由。
換個角度來講,自由其實有兩種,一種是避開困難而帶來的;另外一種是超越了困難而帶來的。但話又說回來,后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在與困難斗爭,還有一部分人,暫時避開了困難。
生活多艱,物質的集聚性,也導致了財富永遠只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剩下的大多數,或早或晚,總會遇到物質缺乏的情況。
可能是車房,可能是孩子的教育,可能是養老或者看病,也可能,就是類似小林家的一塊豆腐。
婚后生活就不一樣了,兩個人結合成了一個全新的組織,尤其在有了孩子以后,會遇到比之前多得多的事情,在當下社會,也確實需要更多資金才能讓生活過得體面一些。貧賤夫妻,也不一定百事哀,但人窮志短是真的,長期處于匱乏狀態,會讓人的目光只限于吃喝拉撒上。
記得小林有次提前把家務活干完,和老婆申請,說晚上看看球賽。結果也招來了老婆的一頓罵,說他什么都不干,還想看球賽,家里的蜂窩煤都用光了。
回想當初,他老婆肯定不是那樣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人,但后來,發脾氣已經形成了慣性。還能怎么樣呢?買塊豆腐都費勁,哪能開心得起來?不開心,總得找個人出氣吧,找來找去,只能是老公。
小林也很委屈,只能在夜半發呆,在一個人的時候,輕輕扇自己兩個巴掌。為什么輕扇?因為旁邊還睡著老婆孩子。
長期貧窮,會帶來一種窒息感,人好像就掉在了水里,起起伏伏,但就是沉不下去,也上不了岸。
想呼救,但沒人聽。
二、雞毛蒜皮是生活常態
買菜、擠公交、上班、賠笑臉、回家幫忙做飯、洗碗、看孩子、輔導作業、走親戚,偶爾再找點活,賺點外快……這是故事中小林的生活,其實也是大多數人的生活。
后來我才發現,一地雞毛,并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極其接近生活的詞。
去年自從媳婦懷孕后,我們前后去醫院做了十幾次產檢。每次為了可以早點做完,都早起,排號,挨著走項目,做完再回家。醫院里永遠都是那么多人,有時候我會有一種恍惚感,感覺醫院內外好像是兩個世界,完全不同的氛圍。
買菜做飯是必修課,家里就那么幾個人,不是你做就是我做,關系好的秘訣,其實是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但放以前,我真是連地都沒掃過幾次,和媳婦說以前的事情時,媳婦回到,誰在家不是那樣呢?啥也別說了,干活去吧。
想了想,好像她說的也是事實。
在此之前,我們都太過于關注自我,卻忽略了,對方其實也根本不想受累,或者比我們更懶散。可組成家庭就不一樣了,像脫離了助推器的火箭一樣,從此以后要靠自己的力量往前走。以前沒做過,現在必須得做,以前不會,現在也可以學。
吃喝拉撒,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不過我現在還要一個更真實的感受,其實婚前婚后,生活變化還不算太大,真正的全新開始,要數生孩子以后。那之后的新情況,常會把人搞得手忙腳亂。
小林的變化,也基本出現在生娃后??粗⒆訝I養不良的樣子,他第一次有了心疼的感覺,努力調整心態,放下面子,想辦法改善家里的情況。
想讓孩子住得更好,想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想讓孩子身體健健康康,喜歡什么食物隨便買。有次孩子生病,他們等著拿藥時,因為價格高而選擇了放棄,想著家里也有類似的藥,給孩子少吃點應該也能行。
不是不想給孩子最好的,而是確實做不到。
因為無法送孩子去比較好的幼兒園,小林老婆還哭了一場,說孩子,爹媽沒本事,無法把你送到好學校,你以后好自為之吧。當然后來機緣巧合,也或者是作者不愿意讓他們太慘,揮一揮大筆,幫他們孩子解決了上學問題。
就上學這個事情,我相信他們以前也聊過。生娃前覺得,孩子快樂就好,去哪里都無所謂,真實意思就是上個差學校也沒啥事,不要太較真。但真到孩子上學時,還是想送孩子去做好的地方,畢竟就那一個,尤其是看到鄰居家孩子上了好學校時,那種沖動更壓不下去。
活人,就是要應對各種瑣碎。
有時候小林家還經常來人,來了人吧,混吃混喝,在他們家隨地吐痰。時間久了,他老婆也看不下去,以前還會熱情招待,以后愛理不理。
達則兼濟天下,本來已經揭不開鍋了,還裝什么大尾巴狼??尚×值拿孀訏觳蛔?,來的人回去還要在村里說他的壞話,他受不了那些。不過后來也就習慣了,為什么呢?因為再大的面子,也架不住家里揭不開鍋。
生存都是問題了,面子還值幾個錢。
三、人生總會遇到的難熬的時光
不過,我還是發現了很多暖色調。
小林和他老婆之前為了換工作的事情,找關系,得罪人,給人送禮,被拒絕。結果后來他老婆單位通了班車,通勤麻煩的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
孩子無法上好幼兒園,恰好對面鄰居家孩子和小林家孩子玩得好,哭著喊著要和小林家孩子一起上學,于是人家托關系也給解決了。
雖然都具有偶然性,但也足足讓小林兩口子開心了一陣,也算生活給的安慰吧,不能總是暴擊。他們之前不得已和別人合租,現在呢,住上了一居室,小是小了點,好歹不用和不喜歡的人一起擠了。那種長期的壓抑,真能把人逼瘋。
家里的保姆經常耍心機,而且雇保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等孩子上學后,保姆的錢也省了下來,偶爾他們還能買點燒雞,犒勞犒勞自己。
小林也逐漸放下了面子,開始務實,因為幫同學看攤子還賺到了一些外快,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多賺外快的機會,說不定自己也兼職弄個攤子。也說不定職位會慢慢升高,家里的房子從一居室變成兩居室,也不是沒有那個可能。
人這一生,總會遇到些難熬的時光,但慢慢熬過去,也許就能迎來轉機。
勤勞、務實、有規劃、不亂造、穩扎穩打,日子會慢慢往上走。也許吃的住的,暫時還是比不上太好的人家,但那種往上走的狀態,能給人很大的激勵。說起來,能讓人真正開心的,也就是進步的感覺。
小林和他老婆都是國家單位的公務員,畢竟他們當時還年輕,后面慢慢發展,生活也會一天天變得比原來更好。最關鍵的,是兩個人思想的轉變,視野逐漸打開,開始務實,懂人情關系的維護,懂做人做事,也開始一點點抓機會。
這也是一個需要慢慢經營的過程,開竅,是第一步。
如果我們看前面,小林有很多次氣餒,還想破罐子破摔的時刻。但他還是忍住,忍下來了,生活是一體兩面的,總會給人一些機會,那時候,就看人有沒有轉變,能不能接得住。
《一地雞毛》讀到最后,我相信小林他們家的生活會慢慢變好。讀小林,其實看的是我們自己的日子。生活和自己相關,講的就是能不能去應對起起伏伏,有沒有信心熬過最難的時光,熬到柳暗花明,熬到雨過天晴。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等日子出現轉機。
想來,這是給普通人最大的獎勵吧,看著生活在自己的努力和理性規劃下,一點點變好,從買豆腐都費勁到自由買燒雞,從不得已與人合租到某天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
生活也許還是一地雞毛,但我們有了應對的勇氣和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