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王玄策出使天竺,沒有一兵一卒,卻完成了“一人滅一國”的壯舉!
這么傳奇的人物理應流傳千古,然而離奇的是:王玄策的身影卻從歷史中消失了,正史對他的記載寥寥無幾。
后世學者通過分析,認為這是杜撰出來的故事,甚至就連王玄策這個人也許都是虛構的。
直到90年代,人們在西藏發現一座石碑,專家破譯后發現: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事跡是真的!
那么這個壯舉為什么沒在正史中出現呢?
王玄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1990年,西藏吉隆縣宗嘎鄉鄉長羅桑找到了考古研究所,當時研究所正在進行文物普查,而羅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村里的一塊石頭。
據當地的村民說,這是一塊神石,年代已經不可考了,應該是幾百年前的老物件,總之當地的很多人都曾去朝拜過。
最近鄉里要修水渠,這塊神石擋住了去路,不得不炸掉,羅桑心想:如果是幾百年前的東西,那么會不會有什么歷史價值呢?
當地的考古研究所聽說這件事以后,瞬間打起了精神。
根據羅桑所說,石頭上還刻了很多字,模模糊糊的,人們也不認識寫的啥,所以他想讓有關部門看看,這塊石頭究竟是不是個古董,如果不是的話就直接炸掉了。
這個時候誰也沒想到,羅桑的突然起意,直接讓一段歷史被顛覆!
考古人員做好準備工作后,就驅車前往宗嘎鄉,這里有個叫馬拉山的地方,羅桑口中的神石就在這里。
大家懷揣著激動的心情找到了神石的所在地,而現場的情形讓考古人員有些失望。
與想象中的不同,所謂的神石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么特別的,甚至跟普通的石頭沒什么兩樣,上面的確能依稀看到有些文字,但是因為年代久遠,損耗非常嚴重。
考古人員先是用專業的工具對神石進行了清理,而當大家看清上面所刻的文字時,每個人的眼前都為之一亮:
這是古人篆刻的石刻,這一趟來對了!
這塊神石就在崖壁上,當地的人們都認為它是天然形成的,后來有人因為某種原因在上面刻了字。
但是經過觀察,考古人員否定了這個說法,因為這塊石頭并不是獨立在崖邊,而是直接在崖壁上篆刻出來的。
上面印了工工整整的文字,還被抹了很多酥油,根據羅桑的介紹,抹酥油是當地的一個儀式。
得出了這些結論后,考古人員開始著手清理上面的酥油,他們就地架鍋燒了一鍋熱水,然后一點一點清理石碑。
因為年代久遠,人們曾反復在上面涂抹酥油,文字的縫隙中都被填滿了,清理起來非常困難,但是當大家清洗出開頭幾個文字后,所有人都激動不已。
只見上面寫著:“維大唐顯慶三年,大唐馭天下之……”
這是唐朝時期的石碑,具有非常大的歷史與研究價值!
這是一塊已經殘破不堪的神石,上面所篆刻的文字很多已經無法串聯。
但讓人意外的是,就在這塊不起眼的石碑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足以讓學界震驚的消息:
石碑上有一串清晰的文字“大唐天竺使出銘”,記錄的事件內容發生在大唐顯慶三年,出使天竺的使節經過這里,因為突發感慨而就地篆刻了這塊石碑。
這位使節就是歷史上猜疑頗多的王玄策,考古人員分析了石碑篆刻的筆法、排列方式、行文格式等認定,這的確是大唐時期的石碑無疑。
也就是說,首先就能確定了王玄策這個人是真的存在的,而石碑上講述的就是王玄策出使天竺的許多功德,其中就包括了“一人滅一國”事件的真相。
那么歷史記載的王玄策究竟是什么形象呢?石碑中又是怎么描述他滅天竺的情景的呢?
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王玄策僅僅只是一個朝散大夫,官職從五品以下,屬于非常卑微的官職了。
那么這個事件奇怪就奇怪在,如果王玄策真的立下一人滅一國的功勞,李世民肯定是要讓他升官加爵的,這樣的人才不應該就此埋沒。
但是歷史上對這件事不但沒有記載,就連王玄策的身影出現的都不多,于是很多人認為故事一定有很大的虛構成分。
已經過了千余年的今天,人們根據這塊《大唐天竺使出銘》還原了歷史真相!
公元647年,王玄策接到任務,帶領一個30余人的使節團出使天竺,去宣揚大唐國威。
這已經不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了,在這之前王玄策就被任命為了大唐的外交官,并且在之前的出使中就圓滿完成任務。
因為第一次出使天竺非常順利,并且與天竺交往的關系不錯,所以他原本認為這次也是非常簡單的任務。
然而誰知,當王玄策踏上天竺土地的那一刻,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等待他的不是天竺的迎接,而是數千士兵將他們一群人團團圍住,直接將他們綁走了,順便還把他們沿途收受的貢品也繳獲了。
王玄策在牢里待了許久,他終于弄明白了這一切的起因。
原來在他們開始出發之際,當初創造天竺盛世的戒日王駕崩了,整個偌大的天竺沒有了統治者,這導致一些權力不再受約束,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王位爭奪戰。
在這場戰爭中,原本的宰相阿羅那順獲得了最終勝利,成功坐上了王的寶座,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得知大唐使團即將到來。
原本天竺的內斗跟大唐沒有任何關系,誰當王都對大唐產生不了影響,但是阿羅那順害怕王玄策一行人將這件事告訴大唐,從而帶來災禍。
一番思索之下,他決定先下手為強,在王玄策一行人踏上天竺的那一刻,就直接被俘虜了。
這場接二連三的異變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甚至給歷史也帶來了巨大的翻轉。
在一個月黑風高夜,王玄策與自己的副使蔣師仁趁守衛不嚴逃了出來,現在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要么使節團逃出來,然后狼狽地逃回大唐,那么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恥笑,甚至是懲罰;要么拼死一搏,利用大唐的影響力卷入這場紛爭,讓阿羅那順知道什么是大國之威!
很顯然,作為大唐使者,王玄策選擇了后者,他絕不是貪生怕死之徒。
不過目前自己沒有兵馬,說什么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打敗一個國家,那么就只能招人幫忙了,而現在剛好有一個合適的人選。
吐蕃的君主是松贊干布,他已經迎娶了文成公主,那時候正好是跟大唐關系最為親密的時候,于是王玄策直奔吐蕃而去。
他的目的不是要吐蕃直接出兵,而是借來兵馬,然后自己去攻城!
果不其然,松贊干布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強大的吐蕃并不懼怕天竺,況且還有文成公主這層關系在,王玄策順利借到了兵馬。
這次天竺直接給了他1200人的精銳,隨后吐蕃的姻親國泥婆羅還支援了他7000的兵馬,王玄策率領這近萬的兵馬浩浩蕩蕩殺回了天竺。
這場激戰持續了三天三夜,最終天竺國都城破,阿羅那順被擒,整個國家以被滅為結束。
在這之后,天竺其他各國都震驚不已,原先沒有臣服的國家也不再抵抗,大唐威名遠播。
知道了這個事跡的來龍去脈,那么新的問題又來了,我們如何能知道王玄策記錄的這些是事實,而不是他自己杜撰出來的呢?
考古人員翻閱資料后,在《舊唐書》中找到了這么一段話:
“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余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余頭匹。于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
這短短幾十字就記載了王玄策用生命換來的巨大功績,而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有關此人的有用信息了。
針對這個奇怪的現象,考古人員推測,當時大唐處在頂峰時期,英雄豪杰輩出,比如同時期名動天下的唐玄奘,王玄策這點“微不足道”的功績就被淹沒了。
另外,當時天竺屬于內斗,一個小國滅與不滅對大唐沒有半分影響,而王玄策官職又小,沒有單獨立傳的資格,所以后世中人鮮少聽到他的名字。
那么一千多年后這塊石碑的出土,無疑是證實了王玄策不但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就連“一人滅一國”的傳說也并非是虛構的。
2001年,這塊《大唐天竺使出銘》別列為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的名錄中,而它也為學者研究大唐與天竺的往來提供了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