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兒童刻畫片的翹楚,《魔表》在備受贊譽的同時也有著諸多的爭議,這些爭議點也都是相當集中,那就是《魔表》的故事靈感問題,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設問,因為湯姆漢克斯在1988年的《長大》在前,因此,在1990年上映的《魔表》便被打上了抄襲的標簽,且每一次當觀眾們對于《魔表》表現出來驚喜的時候,總會有人在你耳邊強調一遍。這就讓人很頭疼了。
我們無法忽視兩部影片真實存在的現實,但是對于抄襲這件事情還是要看具體的理念,至于說是不是抄襲,沒有當事人就這個問題展開過討論,更多的討論則來源于影迷們,尤其是在觀看的電影數量超過一個基準線之后,對于影片的類型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歸類,于是,對比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兩部影片如果其中的概念雷同,部分影迷便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斷定,其中的上映晚的一定是抄襲了上映早的影片,不論你作何解釋,這一點始終沒法改變。
然而我們對于抄襲的厭惡并沒有在本質上促進影視行業的進步,幾十年過去了,能將這部“抄襲”作品打下神壇的兒童電影依舊是鳳毛麟角,而那些所謂的原創影片,也沒有展現出來應有的戰斗力。我們的影視行業沒有因為崇尚原創而受到推崇,相反,那些打著原創的旗號做著抄襲的事情的人卻層出不窮。最終,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早已經面目全非了。
那么《魔表》究竟講了什么,以至于讓很多人如鯁在喉呢,它講述的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小主人公康博斯是一個長得很瘦弱的男孩,因為身體瘦弱,在學校的康博斯經常受到小朋友們的欺負,個頭高大的男同學可以欺負,強勢的女同學依舊可以欺負。康博斯對于自己的瘦弱身材非常的厭惡,他做夢都想要長大成人,以此來對抗學校里的種種不公,于是,這個夢想便開始生根發芽了。
當一塊神奇的手表出現在康博斯的生活中后,他徹底地成長為了一個大人,康博斯一夜之間長大了,長大了之后的康博斯卻被看做是一個神經病人,因為有著成人體魄的他卻有著小孩子的智商,康博斯因為怪異的舉動而引起了百貨公司老板的注意。他將康博斯視為自己的搖錢樹,因為康博斯可以打開玩具的銷路。
成年人的世界對于康博斯來說是陌生的,同時也是新奇的,康博斯的不走尋常路使得百貨公司的玩具供不應求,而康博斯本人也得到了百貨公司經理的青睞。一切看似非常美好,但這種美好對于康博斯來說卻顯得很尷尬,畢竟,他只是一個孩子。
《魔表》的內核是成年人的世界的復雜和兒童世界的單純。這是兩個無法調和的矛盾基本點,而康博斯的成長,一定程度上彌合了這兩個矛盾之間的裂痕。康博斯代表著兒童跟成年人的世界進行了一次對話,而對話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康博斯的天真無邪使得成年人眼前一亮,而康博斯作為成年人,他與孩子們之間的隔閡也是最小的,他對于兒童的理解能讓原本喧鬧的課堂短時間內就變得安靜。這一切的嘗試最終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然而康博斯這樣的人畢竟都是異類,一個異類是無法在這個涇渭分明的社會中長久的生存的,康博斯最后還是回歸到了自己的世界,他重新變成了一個小孩子,而這一次的成長的經歷也使得康博斯改變了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
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個社會的生活準則是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改變而有任何的變化發生的,康博斯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但卻沒有辦法改變整個社會的運行規律。魔表帶來的改變更多的是一種小概率的調節,而并非一種大概率的顛覆,整個社會要想扭轉現有的運行規律,他們需要的并不是一個康博斯來攪亂這個規律,而是需要所有人都能很好的相互理解。
《魔表》的核心依舊是換位思考后的真實與情感,當然,我們并無法證明這部優秀的國產兒童片是不是真的抄襲了湯姆漢克斯的影片《長大》的概念,但是在我們崇尚原創性過去了這么多年,能給予觀眾某種深刻思考的兒童影片卻并沒有因此而有大量的涌現。
如果我們對于抄襲的定義僅僅是非常廣泛的框定的話,那么有哪一部影片不是對于前作的概念性的抄襲呢?同一類型的電影真的能有這么多的原創嗎?這個問題要留給創作者,更要留給那些所謂秉持著公義的影迷們,理論上來說單純的原創并不存在,任何的作品的根基總是前人前作。創新就能憑空產生嗎?沒有基礎性的根基,創新還不是空中樓閣?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