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漸近,年味漸濃,人們開始為慶祝節日做準備,日子便這般熱鬧起來。
春節是萬象更新的四季開篇,也代表新一年的希望。每一年的拼搏,都是從新春開始。每一年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人生更充實。
舊歲至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時間交界點,人們除舊布新,卸下一年的疲憊,感受濃郁的年味,享受幸福美滿。用最莊重的儀式感,表達出對這個節日的重視,祈愿新年吉祥。
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剪窗花、寫春聯、貼年畫、掛燈籠、放鞭炮、包餃子、守歲、拜年,一個個習俗,孕育了中國特有的“年味”。
1、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張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氣已倒(到)”。
2、貼春聯:春聯也叫對聯、桃符,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能夠用簡短的文字,表達深刻的意義。據研究,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春聯的最早雛形是“桃符”,用來驅穢辟邪,幾經演變,于是有了現在的春聯。
貼春聯是我國傳統習俗的一種,每逢新春到來之際,無論身處何方,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中國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有的地方的人們還會貼門神,寓意辟邪除災、迎祥納福,象征著大家對美好一年的祝愿和希冀,也烘托著新一年到來的歡樂氛圍。
3、掛燈籠:燈籠起源于西漢時期,在古代,有條件的人家平時也會掛燈籠用來照明,但紅色燈籠通常會在春節期間掛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紅燈籠有鴻(紅)運當頭的吉祥寓意。每年春節,人們都會在門前掛起象征闔家團圓、生活紅紅火火的燈籠,直至元宵節過后才取下,營造春節的喜慶氛圍。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燈籠寓意十足,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在大街小巷。春節掛的燈籠,都是吉祥的圖案和祝福的話。燈籠的顏色一般是紅色,紅色和朱砂的顏色一樣,而朱砂在風水文化中是驅邪除災效力極強的寶物,深受人們的歡迎。
4、穿新衣:春節穿新衣,除舊氣,代表著萬事更新,新年新面貌。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都換上新衣服,除舊迎新,圖個喜慶。
5、吃年飯:年飯,又稱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飯是每年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還有很多寓意。有的地方吃湯圓,寄托新年“團圓”、“圓滿”的美好愿望;有的地方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6、吃餃子:吃餃子原是北方人的習俗,過年吃餃子有“更年交子”之意,是為了一年交好運。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都是取一年交好運的好意頭。春節期間,民間都要吃餃子,寓意為“送行餃子迎風面”。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都要吃餃子。有的人家將消毒后的硬幣包進餃子,誰先吃到,預示著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
7、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春節習俗之一,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也稱作“熬年”,各家各戶吃完團圓飯,通宵守夜,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民間傳說中,每年春節除夕夜,“祟”就來到人間,專門摸熟睡小孩子的腦門,凡是被“祟”摸過的小孩,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為了不讓“祟”傷害孩子,每到除夕這一天,大家便整夜點亮油燈或燒起炭火,跟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這就叫“守祟”。后來,人們覺得提起“祟”這個怪物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所以就慢慢將“守祟”叫做“守歲”了。
古時守歲有兩種寓意:年長者守歲,有珍惜時間之意;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如今,除夕吃完團圓飯,大家會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節聯歡晚會,一起倒數迎新年,當零點的鐘聲響起,各家各戶會放煙花和鞭炮,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8、放爆竹:爆竹又叫鞭炮,是春節傳統民間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午夜交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響徹云霄。在這“歲之元”、“月之元” 、“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寓意興旺發達。
中國民間素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寄托迎祥納福的心愿。
但由于現在環境因素,大多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于是就有了電子炮竹來替代,模仿燃放時的聲音和閃光度,增加節日氛圍和儀式感。
9、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中國拜年之風,漢代已有。 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臘月初八之后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后走親訪友,稱為拜晚年。
如今,拜年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受疫情的影響,短信拜年、電話拜年、微信拜年和視頻拜年等形式越來普遍,無論形式如何變化,牽掛親友和表達美好祝愿的主題是永恒不變的。
10、給壓歲錢:壓歲錢起源較早,但全國流行是在明清時期。
壓歲錢最早稱為“壓祟錢”,相傳“祟”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怪獸,專對小孩子下手。大人為了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壓“祟”錢,將其放在孩子的枕頭下,有驅逐邪魔之意。
那時的壓“祟”錢都不是真錢,而只是給像錢一樣的東西。如今,壓歲錢的實用性逐漸強化,年飯過后,長輩將準備好的紅包發給晚輩;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們則會給孩子壓歲錢。給壓歲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之情。
新年習俗,你還知道哪些?敬請留言,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