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績出來后,妹妹給我打電話,說女兒的分數不理想,上不了本地的公立高中,她為此很發愁,不知道怎么辦,女兒說要不就去職教(職業高中)吧,我妹不同意,她對我說,那不就是“毀了”嗎?我當時一時無力反駁。后來妹妹決定讓女兒上私立高中,當然學費比公立高了近十倍。
和嘟嘟爸討論,如果以后嘟嘟以后也只能上職業學校,我們能否接受,嘟嘟爸說接受,我在心里其實還是不大能接受。
后來讀了一篇寫“新褲子樂隊”前鼓手尚笑的文章,尚笑初中上學時就不愛學習,貪玩、抽煙,畢業后上了一所技校,又不好好學習,玩樂隊,結果后來樂隊大火,出專輯、簽約,樂隊正火的時候,作為樂隊鼓手的尚笑卻退出樂隊去了日本留學,后來他寫書,當起了作家和編劇,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是尚笑的小學和初中同學,回顧尚笑二十年的經歷,問他是否在樂隊如日中天時離開,尚笑說,不后悔,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多人的理想,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習好、工作好、收入好,卻往往并不關心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像我和妹妹一樣,很多父母也很難接受孩子進入職業學校,面對50%的學生上不了普通高中,也難免會焦慮,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計經濟投入也要把孩子往上推。
那些只能上職業學校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差嗎?會不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們為什么還要焦慮?
尚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覺得和父母對他的寬容有關,作者說尚笑從小就是野蠻生長,他的父母只要他不道德敗壞、惹事生非就行,所以尚笑初中時玩游戲、打臺球,在外面亂逛、抽煙,他的父母也從來不給他壓力,所以初中畢業后尚笑上了技校。
父母對他的“放任”,讓尚笑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性,他喜歡語文,即使不上課,作文也經常是滿分,他喜歡文學,就自己去看書,喜歡樂隊,就去找唱片,后來他組建樂隊,自學了打鼓,還自己寫歌,包括后來寫書,都是憑著心里的熱愛。
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熱愛的事時,更容易投入和堅持,也更容易發揮其天分,雖然也會經歷辛苦和挫折,但是比起來那些不得不做著不喜歡的事的人來說,則是幸運的。
我自己對搖滾樂沒有興趣,以前也沒有聽說過“新褲子樂隊”,在看過寫尚笑的文章后,搜索了尚笑的資料。
尚笑的資料并不多,我只知道他是個70后,是“新褲子樂隊”的第一任鼓手,在讀技校時開始組樂隊玩,后來組建了“新褲子樂隊(彼時還不叫這個名)”。樂隊非常火,專輯《新褲子》被評為年度十大唱片,樂隊的歌曲也屢屢獲獎。尚笑根據自己的經歷寫詞的歌《我不想失去你》,讓我一個中年人,聽了也動容。
網上還有把他寫的書作為抽獎獎品的。
能看到的資料不多,所以他并不是一個非常有名氣的人,世俗上也并不算太成功,但是從他做過自己喜歡的音樂,因為從小語文好、愛看書,又離開樂隊去留學、寫書,從他“我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話語中,我覺得他的人生是幸福的,是成功的。
他的父母對他的教育,也是成功的。
雖然上學時他不是個好學生,甚至可以算得上“壞男孩”,他學習成績不好,他沒上高中,沒上大學,他在初中不好好上課時,他在技校“不務正業”玩樂隊時,可能別人覺得他的父母對他的教育是失敗的,但是二十年后,他卻活成了很多人羨慕的樣子。
當然,沒有人的幸福是能夠輕易得到的,尚笑也吃過很多生活的苦,他擺地攤賣過服裝,留學時打過各種工,但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
漫畫家蔡志忠,從小熱愛漫畫,15歲時要退學去從事自己喜歡的漫畫工作,當父親聽到他的想法后,沒有任何阻攔,而是選擇了支持他,所以,后來才有了一個享譽海內外的漫畫大師,如果當初父親堅持讓他完成學業,走“正途”,我們不一定能看到那些可愛的漫畫了,世間也會少了一位漫畫大師。
父母的信任和寬容,成就了沒上過高中的蔡志忠和尚笑。
也許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蔡志忠和尚笑的成功不可復制,他們的存在是幸存者偏差,我們不能拿孩子的前途做賭注,所以孩子一定要在競爭中勝出,父母才能放心。
未來是什么樣,誰也無法預料,按過往的標準來塑造未來的孩子,結果誰知道,所以大部分“雞娃”的父母,其實不過通過“雞娃”來安慰自己、減輕焦慮,對孩子的人生到底起什么作用,短時間難以驗證。
回到上技校的問題,如果孩子上了職業學校,真的就“毀了”嗎?這是不是家長自己嚇自己?
可以確定的是,在將來,一個人只要不懶惰,只要遵紀守法肯努力,大概率會過上不錯的生活。
大部分的孩子最終都是普通人,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安身立命。
成績的差距,學校的差距,并不能決定將來生活的差距,而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多給孩子一些寬容,則可能讓孩子更大限度地發揮天性,讓孩子與眾不同。
所以,支持減輕孩子的負擔,支持減輕家長的負擔,讓育兒不再焦慮,讓教育不再過于功利。
也許,我們就能接受孩子上技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