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井胡同也叫四眼井街,位于開平二街。從閣兒上順北大街往北行走120米,處于東側第一條東西走向的次街即是。胡同西口連通北大街,東端直頂東城墻根下。后來城墻被拆除,東口打開,修建了一座跨越東護城河的小石橋,四眼井胡同可以連通城內外。胡同全長400多米,寬十幾米,是城內既長又寬的街道,也是二街的一條主要街道。趙、楊、尹等幾個大戶人家均住在這條街上。
據居民楊鶴鳴介紹,楊家早年在這條街定居。其曾祖父楊景瑞經營油坊有道,使得家業旺盛,人丁興旺,購房產,置土地,“楊家油坊”享譽開平城。楊景瑞父親為人寬厚,助人為樂,不惜錢財,為了解決街道里的居民生活用水問題,便與街坊鄰里商量,決定自籌資金打一眼水井,于是,讓長子楊景瑞操辦,在自家大門前寬敞的空地上,打一眼大口井。開平城的地勢較高,地下水位較深。這眼井幾丈深,從下至上都由方塊青石砌成。原本是井筒直徑1丈多的大口井,用兩大塊優質平板石料,每塊開鑿了2個孔,對接著蓋在井口上面,形成方方正正四眼井。由于夏季整條街的雨水都通過這里流入護城河,為防止污水流進井里,在井的周圍鋪就了2尺高的寬大石頭砌的平臺,使得井臺干凈整齊。
剛開始,大家挑水都是用手拔水桶,誰家挑水自帶井繩。因為井深,井繩長,尤其是拔水以后井繩又濕又沉,很不方便。后來決定安裝轆轤。在井口上,南北方向豎立一塊巨型長板石當作支架,在其東西兩側每個井口上安裝一個轆轤作為起重設備。井繩是用上好大青麻打成,既柔且韌,極耐水浸,4個人可同時在井上汲水。因此街道得名“四眼井胡同”。
昔日胡同里的居民皆以此井為生,到這眼井挑水的居民范圍很廣,除本胡同和東西兩端往北的人家以外,東大街北側居民也穿過南北走向、百米多長的無名胡同來這里挑水。所以四眼井臺上晝夜挑水的人不斷,經常排隊等候,只有中午前后挑水的人較少。1971年,開平老城區安裝了自來水,居民生活用水方便、衛生多了,四眼井口被填埋,而印跡著歲月滄桑的古街道至今猶存。
四眼井胡同流傳下許多故事。在胡同西頭北側有一座興福寺,坐北朝南。據傳,興福寺始建于唐朝,是當時石城縣(開平舊稱)的三大寺廟之一。公元922年4月,契丹國天皇帝耶律阿保機攻打石城縣時將其燒毀。1810年版《灤州志》稱:“興福寺,在開平鎮,金大定年(1161—1189年)敕建”。也就是興福寺被毀200多年后由金國重建。1998年夏季,二十三中學擴建時,在原興福寺的位置出土了幾塊殘碑,只有碑頭,沒有下一半,材質為石灰巖,腐蝕得很厲害。碑頭石面兩側是二龍戲珠,下面鐫刻著六個篆字“重建興福寺碑”。寺院占地面積17.48畝,分東西兩個院,西院為主是大院,共設三層殿堂,南低北高,登一層殿要登很高臺階,第三層大殿位置最高,人們稱其為“樓子殿”。東院院落小、均是平房,主要是僧人居住。1912年,隨著民國政府興起寺廟改學堂,興福寺被改為灤州第二高等小學校,是唐山市成立最早的國民學校。1976年唐山大地震,校舍成為一片廢墟,震后修建校舍116間。1996年,在新城區新建校舍,確定校名為唐山市開平小學,老校址轉讓給毗鄰的二十三中學。
興福寺在清宣統二年(1910年)時,東鄰灤州警務局第九分居,再東鄰就是著名的趙家祠堂,處于四眼井街中段,坐北朝南。祠堂占地面積4畝左右,四周有圍墻,大門開在南面,門框兩側有對聯:祖居石城蒸嘗萬載,脈延天水俎豆千秋;橫批是趙氏祠堂。院里的套院內有一層大殿,殿內塑趙養蔚坐像,塑像須髯下垂,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坐像頭戴圓角長方形帽翅的烏紗帽,身穿塑有“海水江牙”的蟒袍,胸前帶有海水波紋和一只仙鶴回頭望著一輪紅太陽的“補子”,腰橫玉帶,足凳朝靴,神態莊重。大殿上的四條岔脊都塑有騎鳳仙人和龍、鳳、獅子、海馬、天馬、狻猊、獬豸、斗牛等脊獸,正脊兩端除塑有張口吞脊的鴟吻外,還有兩只“鐵叉飛雁”,分別安裝在正脊的東西兩端。在祠堂廟宇的殿脊上安裝“鐵叉飛雁”是很罕見的。據說在清朝只有受到“皇封”“御賜”恩準才可用此安裝,否則是違法。
據說,趙家祠堂始建于清朝初期,經清朝皇帝敕封修建。趙養蔚,字青城,開平富戶,名冠灤州,明萬歷年間舉人,后解職回開平,擔任地方民團的“剛練”,維護當地社會治安。當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趙養蔚為了抵抗清兵,組織民團鑄炮、筑臺。當清兵左翼部隊路過開平時,趙養蔚下令緊閉城門,對清兵進行炮擊。當時清兵目的是進攻北京,因此并未停留,匆忙地向北京挺進而去。清兵占領北京建立了清王朝,清廷為了利用漢人鞏固新政權,四處尋找各地有識之士來輔佐江山社稷。清廷了解到趙養蔚是位有膽有識的將才,就下旨調他進京。趙養蔚以為清廷調他進京是大禍臨頭,便吞金自殺身亡。清廷得到趙養蔚的死訊后,為了收買人心,追封他為御史,并撥帑銀為其建筑祠堂,還準其塑像穿戴明朝官服待履,以示旌表。
趙家祠堂曾于1935年由趙氏宗族捐款進行一次重修,塑像、壁畫、天花板和雕梁畫棟以及大殿上的脊獸都煥然一新。所有的雕塑繪畫都由本胡同修廟、雕塑藝人郝文輝塑繪而成,復舊如初。祠堂平時關閉,每年清明節趙氏家族組織祭奠。由看管祠堂的人拿著鑰匙,清明節之前便打掃衛生,干干凈凈祭祖宗。居住在開平、趙莊、鄭莊子等地的趙氏后人們都會攜帶祭祀禮品集聚在這里。50年代中期,開平小學增設帶帽中學班,將祠堂拆毀,擴充到開平小學校。
從四眼井街東頭沿著古城墻內側往北走100多米,直到北城墻根東北角內側,昔日曾有一個占地30多畝的大院,是趙氏宗族群居建筑。據趙氏二十二代孫雙龍介紹,大院的正中有東西排列、房屋山連山的10個居民院落,各家院子均南北長60多米,雖不是深宅大院,也算庭院深深。全部居住趙氏北門十二、十三、十四世人口,取名趙家花園 。因東北角方向有一座六角涼亭,故稱此處為“亭子街”,至今600多年。過去這個大院四面有圍墻,在東、西墻的中間開設大門,有門房。趙家鼎盛時期,曾經設門衛,白天看門,晚上定點鎖門。院內自打一眼井,安裝了碾壓谷物的碾子,使這塊居民區成為“世外桃源”。
來源:《開平的胡同》 作者:李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