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在一眾大家的引領下,拔出了一個又一個高潮,邁上了一個又一個高峰。
可以看出,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再到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每一次輝煌的閃耀都是踏著祖國和社會變革的節(jié)點,深植于大眾生活的喜怒哀樂。尤其臺灣詩人與散文作家群有流離孤島的傷感,有遙望大陸的憂愁,再以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為底,所以成就更加燦爛。我認為六七十年代同時期的詩歌散文,臺灣是要高于大陸的,原因就在于此。
而當時間進入新世紀,海峽兩岸的詩歌散文都存在同步跌落現(xiàn)象。尤其是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公眾號與微信群興起以后,因為門檻太低,出手太快,發(fā)表太易,結果漸成泛濫成災之勢,與時代發(fā)展極不相稱。望去如火如荼,卻沒有高標大纛,遠看群山連綿,卻是有高原沒有高峰。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缺陷:
一是無病呻吟,虛情假意
許多人缺少大胸懷,大眼光,大格局,整天沉醉在自己的象牙塔里顧影自憐,要不就是顧盼自雄。明明自私冷漠,偏要裝溫情脈脈;明明唯名唯利,偏要裝瀟灑高尚。所以寫出來的文字都象半夜三更在一個空蕩蕩的臺子上唱獨角戲。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興奮在激動在要死要活,哼哼唧唧,自認為雅致高妙,殊不知是做作搞笑,根本引不起別人的興趣。何況在這個六感充塞的時代,每個人都得了脹滯病,除了新奇怪色反,幾個對你的個體抒情感興趣?何況還是虛的假的,文字都不是真正從內心深處迸發(fā)而出的?自己都感動不了,怎能感動別人?
二是矯揉造作,自私冷漠
很多人缺少生活,或者干脆沒有生活。從生下來到幼兒園再到小學中學大學,既未經(jīng)風霜雨雪,也不識麥子韮菜,整個人生關在籠子里,是一條短平的直線。所以除了大興玄幻,天馬行空玩想象,其他都是矯揉偽作。本就不曾動心忍性,拿什么來抒情?本就沒有經(jīng)過痛,怎曉得生活的痛?既沒有經(jīng)過痛的苦,怎能體味樂的甜?于是一片綠島小夜曲,到處都是甜蜜蜜,可惜都不是原聲,只是無限次翻版,沒有甜,只有膩。更有自私冷漠者,在微信群內看到某某(大人名人,甚至可能不認得)逝世,作詩撰聯(lián)一首,沉痛紀念。或者作文一篇,哀悼懷念。然而細觀字里行間,除了套調官話,陳腔濫調,除了炫耀自矜,看不到一點真心傷感疼痛。遠不如拿個花圈二百塊錢上門致意實在。
三,懶婆腳布,無故懷鄉(xiāng)
更惱火的,是幾個群友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文思泉涌好囂張,每天一首詩,每天一作文(其實就是中學生日記),真就有人向我夸口說一天可以寫幾百首詩,一個人打倒《詩三百》。有人行文真比太白東坡牛,提起筆頭收不住,要不倚馬數(shù)千言,要不如萬斛泉珠,汩汩滔滔不可止。更還有些先生,壓著城里的馬路,逛著城里的公園,住著城里的洋房,然后關在幾十層的空調房里咿咿呀呀懷念農村,就是不肯回到鄉(xiāng)下去看看老娘,更不要說睡到山間曠野去看星光。一片虛情假意,無故懷鄉(xiāng)。
四,群體互捧,蜂擁而上。
更有些公眾號,扯起幾塊布,遮住一片天,就是一個群,從此溫柔鄉(xiāng)里不知日月,夜郎國里斗轉乾坤,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知裙外有天。整天自吹自擂,互贊互捧,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于是長槍短炮鑼鼓鐃鈸一齊上,然后再搞一些集會定一個題目,幾十幾百人一窩蜂來作文,比東街菜市場熱鬧,比前門王府井熙攘,可惜散場以后空空如也,勉強弄出幾個文字,多是應酬唱和,應景御用流行曲。
試想一想,以如此淺薄的根基,懷如此功利的心態(tài),作如此幼稚的文章,怎能久長?
最后難免中了魯迅先生的計——速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