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品牌宣傳的時候,經常會談到理性訴求和情感訴求,理性訴求主要是介紹產品的功能和賣點,而情感訴求主要是要引起受眾的共鳴,讓受眾霎那間產生購買沖動,而這種情感是如何形成的呢?共鳴是怎樣產生的呢?最近我遇到一些事情讓我對這個話題產生了一些聯想,今天想分享給大家。
什么是情感?我感覺就是一種連接,一種深層次的連接,什么叫深層次的連接,我感覺這應該看到同類,看見同類你就感覺連通了,就如同說,他鄉遇故知,因為你在他鄉,感覺很壓抑很孤獨,這時候,你突然遇到一個故知,就是發現了同類,就把心連通了,大家坐在一起喝點酒,好開心!就如同我們大學同學畢業30年聚會,大家好像除了喝酒,再不知道說什么,因為發現了同類,而這樣的相同太久遠,只能用酒才能表達!
他鄉遇故知和同學聚會,都是因為同類!
為什么這種預見同類的感覺特別好呢?這種共鳴為什么帶來你的情感呢?因為現實中很難做到!為什么呢?按著弗洛伊德的理論,每個人都有一個本我,但這個本我有時候是有點骯臟的,比如特別的自由,特別的叛逆,特別的好色,特別的自私等等,這樣的本我無法見到陽光,很多時候只能壓抑在潛意識中,還有一個是超我,這個好像是正義的,偉岸的,道德的,但卻又是有點假的,有點裝的,有點違背自我內心的,所以是很累的,所以也只能停留在理想中;所以現實中的我們實際上是自我的狀態,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平衡狀態,有些人的自我偏向本我,所以就我行我素,有些人的自我偏向超我,所以就中規中矩。
在本我層面的連通會激發情感能量!
比如朱熹為首的程朱理學,就是強調存天理滅人欲,這就是強調超我,但王陽明的心學,更強調修煉本心,所謂至良知,知行合一,就是挖掘本我的力量。理學和心學的爭斗經歷了很多年,但都屬于儒家的范疇,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
二程兄弟分別開創理學和心學的初始思想
我們的情感更多的是在本我的層面,在于潛意識的層面,就是當我們看到一個畫面,聽到一段話語,與我們壓抑的潛意識接通時,我們就感覺到我們在內心深處遇到了同類,就止不住很激動,甚至淚流滿面,比如我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但16歲就上大學離開家鄉,一直在大城市里打拼,感覺愧對父母,沒有真正盡到孝道,也很思念故鄉的小村莊,這時候,如果遇到一些表述農村生活的電視劇,遇到一些反映父母之情的電影,遇到反映60年代70年代的小說作品等等的時候,就感覺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被激發出來,就是一種在潛意識層面遇到同類,被連通的感覺,這時候就會激發出很多情感,甚至會熱淚盈眶!
農村的生活總是我的情感所系!
每個人都會有一塊神秘的甜蜜的私密的心理秘密,這些秘密并不是怕讓人知道,而是難得遇到懂我的人,一旦一個品牌,一段文案,一個畫面,讓我感覺到它懂我,我就會激動,甚至喜歡這個品牌,自然的購買它就變得很容易,所以情感訴求的關鍵就是找到目標消費者內心深處的那一塊田,然后用他們熟悉的語言,說他們想聽的話,講他們喜歡的故事,這就是我理解的情感訴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