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繁榮富強
——讀《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這本書,相信大家都知道。
這是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批判和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大文豪魯迅認為,至《儒林外史》問世,“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而且,“是后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武林外史》者。”這便足以見此書之價值。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平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王冕聰穎勤勉,又博覽群書,還畫的一手好荷花,年紀輕輕便成了縣里的名人。他不愿求取功名,令縣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連朱元璋受他以職,他也不肯接受。即使秦老勸他,他也堅定內心,畢竟心之所向嘛。他怕有人再聘他做官,還逃進會稽山中,歸隱山林。像這般淡泊名利之人,特別是讀書人,在作者眼中,那是“萬山叢中一點綠”,香餑餑啊!這不,作者對他那是大加贊賞。
不過,相比起贊賞淡泊名利之人,諷刺鞭撻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屢試不中,在家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他去鄉試,想與丈人要點盤纏,卻被胡屠戶說是“癩蛤蟆想吃天鵝屁”,把范進罵得狗血淋頭,“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老母使他抱母雞去集市上賣,換點米來。但這時,卻傳來范進中舉的消息,范進從集市上被找回來,得知消息后,竟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丈人一巴掌將他打醒,恢復了正常。轉眼間,范進便受到了很多權貴的拜訪,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改口稱他為“天上的文曲星”,“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般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許多同范進一樣鮮活的人物。如獲得名利地位無惡不作的嚴大衛;原本勤勞孝順,后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為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以招賢納才為榮,借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滅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著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讀書不該為了名利,而應為了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
評論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