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之心,須人皆有之。”愛國是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也是各個國家的精神支柱。一個欣欣向榮,滿是活力的國家必然是由一個個滿懷愛國之心的人民組成的,那一顆愛國的心在哪里?
愛國的心在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中;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中;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中;在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憾中……
自古以來愛國之士比比皆是,正事他們的愛國情懷才使我們泱泱華夏的文化傳承了近五千年。他們被現在的我們歌頌贊揚,被當成樹立我們的標桿,甚至融入到了我們的節日與習俗當中。
古時的愛國之士常有,而近代的愛國之人也不在少數。
不計名與利的詹天佑滿懷愛國熱情,不記艱險所修建的條條鐵路;大數學家華羅庚拋棄待遇優厚的英國和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橄欖枝,不為金錢和學位,毅然參加抗日救國運動等,一樁樁的例子鮮明的表達出諸位前輩那熾熱的愛國之心。
那一定會有人說:“我只是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他們都是先烈英雄,怎能與他們相比。”
其實不然,不是每個人從出生起就是英雄,而那些愛國英雄正是用那愛國的心即便知道前方的路一定會滿是荊棘與泥濘,但還是一步步走向哪里。那抗擊疫情的醫生,護士和科研人員不也是平凡的普通人,但他們所做的事并不平凡。而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來表現愛國這種精神,做一個平凡但又不平凡的“英雄”。
(作者:沈陽市新民市梁山鎮梁山學校八年二班榮佳歡;指導老師:王寶玉)
來源:遼寧學習平臺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