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共祖血脈連兩岸三地一家親
——福建東山樟塘村張氏、河南洛寧縣張營村、西山底村張氏和臺灣恒春縣太平里張氏的源流、溯源、遷徙、世系及現狀簡史
福建與臺灣關系非常密切。閩臺之間具有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獨特優勢。
歷史上,大批的閩南人、客家人移民臺灣,使福建成為臺灣同胞的重要祖家地。殊不知,閩南東山縣樟塘村張氏、河南洛寧縣張營村、西山底村張氏和臺灣臺南恒春縣太平里張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聯系。
一
1661年(順治十八年),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親率戰船120余艘,將士25000余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征收復臺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隨后,經過一年的爭奪戰,荷軍傷亡2000余人,損失慘重。
1662年(康熙元年)2月1日,荷蘭侵略者被迫投降,被外來侵略者霸占38年之久的臺灣終于回歸祖國的懷抱。同年農歷五月初八,鄭成功因病逝世于臺灣,終年39歲。
鄭成功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率兵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為保衛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維護整個中華民族的尊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華夏兒女共同敬仰的偉大民族英雄!
鄭成功死后,鄭氏集團內部爭權奪位,內訌顯現;刀光劍影,血腥屠戮。最終,鄭經奪取延平王位。盤踞臺灣,與大清分庭抗禮。此時,清廷也拿鄭經沒辦法。
而在此刻,鄭成功舊將黃梧確向清廷獻上“遷海政策”,清政府便采納此五大策略,對閩、浙、粵沿海實行“海禁”,頒布“遷界令”,切斷閩南人民對盤距臺灣鄭經(鄭成功之子)的糧草,兵器,戰船等軍需物資的供給,孤立他與清廷對峙僵局。強迫數百萬的沿海民眾遷往潮、訕、漳、惠、泉等州、府內地,致使沿海民眾妻離子散,背井離鄉,流離失所,慘無人道!令人悲憤!督遷官兵對不服從者大開殺戒,被屠殺的平民百姓達數萬人之多,一時間沿海成了人間地獄,慘不忍睹!另一方面,清廷遣閩浙總督李率泰、海澄公黃梧、同安總兵施瑯及提督馬德功等人,對駐防在閩南沿海海防的鄭成功舊將進行勸降、招安。
康熙二年至五年,鄭成功舊將蔡祿、郭義、林順,陳升、周全斌、楊來嘉、黃廷、陳樞、楊正、涂孝臣、余伯益、張開等人陸續降清。
據《福建通史》記載: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清廷任命施瑯為大臣,裁撤福建水師,焚戰船,設總兵一員,鎮守海澄,所有投誠清廷的原鄭成功部官兵,均分配外省屯田開墾。
二
從康熙五年至八年四年間,投誠的這一大批官兵相繼被清廷安置在河南、湖北、陜西、山西等地。以河南各府、州、縣最為集中,人員最多。懷慶、南陽、河南、汝寧、許州、信陽諸府,均有安插相當數量的閩南籍官兵。
當時,河南府(府治洛陽)澠池、新安、盧氏、永寧、宜陽、嵩縣、新安均有閩南漳泉籍官兵。他們立籍河南,并與當地人聯姻結親,和睦相處,繁衍生息,和諧共存。因為他們來自閩地,又是軍人,故稱“閩營人。”平時,屯田墾荒,以事農桑;又兼操練兵武。若有戰事,即刻聽命調遣,奔赴沙場,為國效力!
《洛寧縣志?大事志》對此也有記載:“康熙八年(1669年),福建延平府副總兵驃騎將軍張開移兵永寧,駐趙村塬上杏樹坪(今張營村)屯田。”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朝代更替。350多載的光陰流逝,如煙往事,這些閩營人的后裔早已蛻變成地道的河洛人。但是,始終沒有忘記他們是閩營人的后裔,根在閩南!
飛鳥戀舊林,游子思故鄉!洛寧的閩營人,始終不忘閩南故園,系年祖地骨肉同胞。不管戰亂歲月還是和平盛世,這里陸續有人返回祖地——福建漳州市東山縣樟塘村尋根認祖,續譜聯宗。祭祀先祖亡靈,并與祖地族親加強交流,聯絡情感;互通來往,增進親情!
三
洛寧張營、西山底張氏,源于閩南漳州張氏。據《漳州府志》載:“漳之有張,諱虎始。”是整個閩南地區大姓望族之一。
張虎,字伯紀,河南祥符(今開封祥符區)人,肇基漳浦縣南門外中營社。開漳圣王陳元光十大宿將之一,為閩、粵、臺及東南亞清河張氏始祖。
唐總章二年(669年)與兄龍公同唐玉鈴衛祤府左郎將、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奉旨平定“蠻僚嘯亂,”政卒。子元光襲父職,為漳州郡鎮師。伯紀公初為分營將,輔應陳元光平閩開漳,在討伐平崖山寇及諸蠻于潮州,功績顯著;在攻克娘子寨戰績奇異。公渡鹿溪河,鎮守中營為主攻,旗開得勝......
至宋紹興二十五年(1024年),宋高宗追封“唐開漳太尉威武輔應上將軍。”公,生五子,孫,十六。三世開漳將軍,五世俱指揮使。
虎公一族,歷經唐、宋、元、明一千年,至清初,后世子孫,瓜瓞綿綿,支派眾多,各自遷徙。聚族成祖,繁衍四海。不締億萬。遍布閩、粵、浙、臺灣和東南亞各地。皆一本于元始祖虎公之苗裔也。
2002年元月,洛寧縣西山底鄉張營村代表赴閩南東山尋根認祖。當祖地的族親看到洛寧宗親帶的老族譜時,高興萬分,連連說道,這確實是我們的老族譜!
云霄縣的文史專家張耀堂先生說,河南洛寧的這一支,源于樟塘;樟塘一族源于云霄;云霄這一望族源于漳浦中營;漳浦中營源于河南開封。他動情地說,我們閩南人的祖籍在中原開封。而你們這一支又是在遷界時(即遷海政策)回遷洛陽市洛寧縣的!
我還清楚地記得,張先生感慨地說道:“我們張家是唐總章二年(669年)由河南遷徙到閩南的,而你們是康熙八年(1669年)又由閩南回遷洛陽的。真真正正的是千年等一回啊!”
2003年,福建省云霄縣西林孝思堂編輯的《西林孝思堂張氏族譜》將洛寧縣西山底鄉張營村、西山底村的張氏世系載入該譜。
四
參議公(1228年-1299年),諱論,字元甫。伯紀公21代孫。宋開慶元年(1259年)榮登進士,咸淳二年(1266年)拜參議中書省政事,加贈銀青金紫光祿大夫,后避元兵,定宅漳州故城(今云霄縣西林),遂為云霄西林張氏始祖。
云霄西林始祖參議公——宗來公——大美公——子仁公——臨壽公——惟善公(即詳明公)。
參議公五世孫惟善公宋末由云霄西林,遷至詔安縣五都島樟塘定居,是為樟塘(也稱張塘)始祖,樟塘村張氏祠堂內的楹聯,道明了張氏的來由:“系出云林自胥宇以來爾宅爾田堂構幾筵瞻祖德;祠依瀛海由明經而后學詩學禮登科及第邁家聲。”系出云林,即張氏派系出自云霄西林。
樟塘村鐘靈毓秀,地靈人杰。甲科及第,文官武舉,層出不窮;文人雅士,鄉賢名流,代代涌現。如張奇杰、張敏、張廷范、張占春、張喬南、張華章等。
明末清初樟塘張氏人口已發展至兩千余人。是當時五都的大村望族。惟善公一族(尊為一世祖)已發展至十六世。宗占公系樟塘村十四世祖,也正是這一時期移兵河南省河南府永寧縣開基的。
以下是樟塘村始祖惟善公至十四世宗占公的世系
始祖惟善公(一)——雷震公(二)——添麒公(三)——均大公三(四)——國安公(五)——義公(六)——魴公(七)——烏強公(八)——裕公(九)——爾清公(十)——保民公(十一)——文化公(十二)——體深公(十三)——宗雅,宗占公(十四)。(均按宗占公以上直系,旁系不以羅列)宗占公名梅,字開,號魁百,謚靖獻。行二。福建延平府副總兵,閩南人。夫人曾氏,系泉州府同安縣廈門曾厝垵人。
康熙八年,公率部、攜妻、子晦仲(名爚,號葆光)一同來永寧。宗占公是為永寧縣張營村張氏始遷祖。同時,樟塘村十三世祖體穆公之子宗荃公、參將,也移駐永寧縣張營村。
乾隆四十年(1775年),宗占公四世孫元慶公,由張營村遷居景陽川西山底村。如今,洛寧縣張營村、西山底村張氏已繁衍為近500口人的大家族。(其中西山底150人,含湯溝村。張營村300多人)
2005年元月,東山縣《樟塘村張氏志譜》一書印刷出版,并將河南省洛寧縣張營村、西山底村宗占公、宗荃公一派世系,及宗占公張開、張爚、張彥超、張瀚、張惠迪、張樹森、張運銑、張鵬舉、張祖式等,在洛寧縣頗有影響的人物錄入該譜。
五
東山,古名銅山。自古隸屬漳州府詔安縣管轄。民國五年(1916年)由福建省政府巡按使、交通部總長許世英批準置東山縣。縣政府設在該島東部海濱的銅山古城銅陵。歷史上是東南沿海兵家必爭之地和海防重鎮。
明初,江夏侯周德興在此修筑銅山古城,以保東南海漁民百姓及沿海疆域的安寧。
明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此多次痛擊倭寇,威震華夏。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此招兵買馬、操練水師。創建軍事重鎮,對抗清廷。
康熙23年,施瑯將軍率大軍在此揚帆出征,收復臺灣,將臺灣納入大清版圖!
東山縣的林、陳、謝、黃、張、沈、何、楊、高、孫等姓為十大姓氏。他們大都是開漳圣王陳元光部下將士(中原人)的后裔。
東山島是閩南著名的僑鄉,許許多多的海外僑胞遍布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南洋諸國。東山與臺灣關系更加密切,是臺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
歷史上大批的閩南人、客家人從這里舉家渡海,到臺灣開墾、經商。他們篳路藍縷,勇于開拓,艱苦奮斗。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在臺灣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人們通常把明、清兩代向臺灣的移民稱為唐山過臺灣。
清康熙、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樟塘張氏不斷移民臺灣。其中,臺灣恒春縣太平里張氏就是從東山樟塘村張氏遷出的一支佼佼者!
臺灣恒春縣太平里張氏世系:始祖惟善公(一)——雷震公(二)——添鳳公(三)——舜若公(四)——性保公(五)——德良公(六)——孟賢(七)——憲瑩公(八)——進賢(九)——爾甫(十)——奇道公(十一)——貞袁公(十二)——可瑞公(十三)——肇英公(十四)——仲爚公(十五)——宜昉公(十六)——成瓞公(十七)——政殷公(十八)——國槔公(十九)——學迅、學撫、學蟾(二十)。學撫公(即掌花公)是為恒春縣太平里張氏始遷祖,亦稱太平里開臺祖。
樟塘村二十世祖掌花公于清同治年間,渡海臺灣,在臺南恒春做生意。經過幾年打拼,有了積蓄,又返回樟塘村將妻子兒女,連同兄長學迅、弟弟學蟾接到恒春立足,開基發展。
斗轉星移,寒來暑往,年復一年,代代相傳。160多年了,如今已經發展二十六代,繁衍至380多口人。如今,這個家族里有博士8人,學士更多。從事范圍涵蓋商業,政界,漁業,高等教育,電子,高效農業等等。如張高評,臺灣成功大學校長;張清諒,臺灣漁具企業公司老總;張杏英,珠海制鞋企業經理……可謂人才濟濟,代有精英。
六
2012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黃小晶帶隊,組織300多人到臺灣開展聲勢浩大的閩臺族譜續寫對接。樟塘村老齡會的張明春、張福成也參加了該次活動。在臺北見到了前來對接族譜續寫工作的張乾壬、張高評先生,其場面異常熱情,令人感動!雙方族譜續寫工作成功對接,互贈族譜。
當他們看到河南省洛寧縣的一支時,興奮地說:“想不到河南省洛寧縣也有我們的族親!還是康熙年間遷過去的!”他們向張明春先生索要了洛寧族親的聯系地址。從此,臺灣與洛寧族親開始互通信函,聯絡情感!張乾壬先生還向洛寧族親郵來三本《臺南郡恒春縣張氏族譜》,以供洛寧族親閱覽。
張乾壬先生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四十五年,1996年退休,定居彰化。張先生來信說,1999年,他曾到大陸旅游。到河南開封、安陽、商丘、鄭州、洛陽龍門、關林、白馬寺、黃河小浪底、登封少林寺參觀。當時,的確不知道還有族親落籍洛陽市洛寧縣。未能前去拜訪族親,深為遺憾!張先生還說,有生之年,一定要再來一次洛陽,帶上臺灣那里的族親來洛陽旅游參觀。再感受一次悠久燦爛的河洛文化;中原古都的厚重歷史;洛陽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到洛寧去看看那里的族親,和親人們聊聊家常!并希望洛寧的族親到臺灣走走,看看。臺灣恒春、彰化、高雄、臺南、新竹、臺北……的族親歡迎你們的到來!
兩岸根同源,閩臺一家親,已成為海峽兩岸人們的共識。自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關系發展呈現了良好的局面。兩岸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閩臺文化交流更是紛呈異彩。民間信仰交流、閩臺家譜對接、閩臺學術傳播、閩臺文化傳承,等方方面面的交流日趨高漲。
為祖國的和平統一,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我們堅信,臺灣當局,在“九二共識”的前提下,高瞻遠矚,站在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上,華夏兒女的共同福祉上,祖國統一的大業就一定能實現!到那時,我們三地的族親會相聚寶島臺灣;或者相會于祖地東山;或齊聚于古都洛陽!
作者:張振杰、張治周、張學忠(西山底)
張振杰,1968年生。趙村鎮張營村人。1992年高中畢業。1999年開始發表作品。熱愛文學,愛寫散文。先后在《中州統戰》《三門峽報》《縣域經濟》《閩南日報》《新洛寧》等報刊上發表作品。現在在江蘇南京打工!
評論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