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唯一依靠是自己
很喜歡“獨立不倚”這個詞,喜歡它里面透出的那份尊嚴和骨氣,那份自由和堅強,那份人格的獨立。
人活著不易,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出身不等,起點不同,但當走過長長的一生,結(jié)果自然分出高下。不論你有沒有根基,最終靠的還是自己。說到底,人生的唯一依靠是自己,人生的終極關(guān)懷是自己。
因此,獨立不倚,不只是一個人的可貴品質(zhì),也成為個人生存的必備能力。
我少年時看書,經(jīng)常被書中那些自由獨立的靈魂吸引,為之嘆服不已。我甚至十分喜歡古代士大夫的那份孤芳自賞,潔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協(xié)的清高不群。李白的狂放不羈,屈原的孤傲,自有他的道理。我以為,一個人的高傲,自有他的道理,一個高傲但不失真性情的人,倒比起假道學(xué)更加可愛。清高或許不討好,但我們總能在那里找到獨立、高潔與信賴。那個人清高,不是他瞧不起誰,只是他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想讓自己渾渾于流俗中,他要更有尊嚴更高貴的人生。
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獨立意識
人活在世上,最難得是一股氣,或志氣高昂,或灑脫自在,最重要是不失自我和骨氣。知識分子的清高,是值得贊許的。尹伊不食“嗟來之食”,寧死不屈;莊子的遺世獨立,傲然與天地合一;孔子的“安貧樂道”、“富貴于我如浮云”;孟子的“舍生取義”、“大丈夫”氣節(jié);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田;李白的蔑視權(quán)貴,瀟灑如仙;胡適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陳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梁漱溟的“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其志”……中國士人的獨立不倚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他們是精英,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孟子曾說:“古之明君,因追求道德而忘記自己的尊貴;古之君子,卻不屈尊。因為他們心中裝著至高無上的大道。君王如果不待君子以尊敬之禮,君子就避而不見。見君子都難,如何得其輔佐?”君王以道德重視君子,君子以道德自重。上下尊重,人人自重,形成道統(tǒng)。
孟子鄙視縱橫之術(shù),以其為偏邪之道,而堅守道義,不茍且,保持人格獨立。
戰(zhàn)國的游說者,為謀個人發(fā)展,多屈身于諸侯,而孟子堅守道德,以個人氣節(jié)和操守為重,于是不免寂寞。
學(xué)生不解地問:“先生這是何苦呢?”
孟子說:“我并非不想施展抱負,濟世為民,但考慮到節(jié)義,就不去了。君子的出處進退,要有所堅守,絕不茍且屈節(jié)。君子進退取舍,想的是節(jié)義,而非利益?!?/p>
孟子自己的確做到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氣概。真君子不為名利屈尊,降格以求,向現(xiàn)實和權(quán)貴妥協(xié),失去獨立人格。
精英身上的獨立精神,讓人仰視,我等俗輩,雖不到至,但心向往之。
還我我一直做著自己
或許是從小受到這些知識分子的影響,或許天性中的一點倔強,一直以來,我很看重自己的獨立人格。縱使現(xiàn)實多復(fù)雜殘酷,縱使我再被動,我也沒有附庸。此因吃過不少苦,但問心無愧,時至今日,已年近不惑,雖沒什么大成就,但以不失獨立和自我而驕傲。
我自己靠本事吃飯,從不巴結(jié)上司,也最看不慣巴結(jié)趨勢的人,也一旦發(fā)現(xiàn)上司喜歡奉承,親小人;或者獨裁專斷,壓抑個性,我就不買賬,甚至故意忤逆之。我心直口快,不受氣,也見不得別人受氣,如有看到某個同事受欺負,我會仗義執(zhí)言。這么我多年來,無論我在哪個單位,上司們都還器重我,只因我太正直不阿,所以總是讓喜歡我的領(lǐng)導(dǎo)們失望。一旦我發(fā)現(xiàn)上司人品不佳,不等他不喜歡我,我先瞧不起他了。一直這個性。
曾經(jīng)有個女上司,說是某省組織部出來的。她開始對我很重用,破格聘任我。但她專制獨裁,限制下屬的自由,所有下屬必須唯她是命,必須圍著她轉(zhuǎn)。我發(fā)現(xiàn)后,十分反感,不屑與之為伍,她發(fā)現(xiàn)后,就故意打壓我,處處與我為難,我忍受但不屈服,與之暗暗較勁,想一較高低。但最后她使出了小人招數(shù),使我忍無可忍,結(jié)果不歡而散。我想,自稱強大的她,大概也沒遇到過我這么“不服管”的員工吧?在她眼里,她是老大,手下必須無條件服從。只可惜她看錯了我,我不是不服管,我只是不想被逼著管;我不是散漫自由,而是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不想做沒有個性和尊嚴如奴隸的員工。道不同不相為謀,我選擇離開。后來想想,她需要的只是沒個性和獨立自由的聽話下屬,她只需要一顆顆石子,為其成功奠基。
我并非恃才傲物,只是不想失去自我;我也要生存,但不會因利益屈服;我很平凡,但卻不想附庸;我不是難以相處,只是不想趨奉,也不想盲從做墻頭草或和事佬,不想窩囊著活,在無謂的人和事上浪費我的時間。我最瞧不起一些人,工作中不務(wù)正業(yè),成天搞人事斗爭,操心覬覦別人,跳跳達達,投機專營為能事。
我平生只有一次求人。就是爸爸住院,醫(yī)院說沒床位,而有關(guān)系的都入了院,我情急之下,曾幾次三番地求過一位老專家說:“我沒有錢,也沒有權(quán),我只有一顆作女兒的心,急著為老父親看病……”老專家原來無動于衷,后來感動于我的一份孝心,很快為爸爸安排了床位。
人情練達不是不懂,逢場作戲不是不會,只是不屑為之。我只想不失自我地活著。如果說這是一種任性,那么我寧愿這樣任性,也不愿低眉彎腰事人,茍且偷生。
我媽媽有一次說我:“寧可站著死,不愿坐著生。”我聽了十分感動,心想:知我者,母親也。
我很平凡,也很脆弱,但卻不想軟弱地活,我相信只有獨立自由,才不會被流俗淹沒,才能擁有做人的尊嚴和力量。
做獨立不倚的你
社會和人心都復(fù)雜,人生有很多無奈,很多時候,為了生存,我們很被動,不得不以社會的標準要求自己,失去自我獨立和自由,甚至失去做人的底線,讓自己變得面目全非。而一旦向社會妥協(xié),就被同化,走向平庸和同流合污。從此,你的人生再不是曾經(jīng)夢想的那樣了,就算得到所謂的名利,但已失去自己。
在中國,個性常被視為異類,被孤立擠兌。這是個人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一個人缺乏獨立,不會有個性和能力;一個團隊失去自由,不會有生氣和創(chuàng)造力。當獨立不倚被視為異類,當個性被扼殺,集體沉默失言時,也是最可悲的時候。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獨立和自由精神。誰沒有自尊呢?誰不想活得獨立自由呢?誰想委曲求全呢?區(qū)別在于你多大程度地堅持獨立。
恐怕很多人也私下討厭自己:不再是自己。那么,如何保持獨立不倚呢?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你是天下的唯一,無人可代,所以要堅持自我,保持自信,不因別人的否定或者失敗而喪失自信。
●堅守節(jié)操和獨立人格,保持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
●不為利誘,不為困難所迫,失去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和原則,為人所左右。
●不趨奉,不附庸,不盲從,不向流俗和時風妥協(xié),與人群保持一定距離,保持自己獨立的姿態(tài),不是清高,而是保持內(nèi)心寧靜和清醒,以審視自己和社會、人生、人與人。
●經(jīng)常看一些精英知識分子的書籍,接受精英文化熏陶,培養(yǎng)追索真理的精神。
●不要有外在的驕傲和清高,但一定要有內(nèi)在的傲骨和倔強。
沒有什么比自由更寶貴。我們孤獨自由地生,最后孤單自由地死去,中間的過程,我們也該不失自由獨立地活著才好,這樣才灑脫開心。否則,一直被動地為外物所左右,不僅非我所愿,還浪費自己的生命。何苦呢?
俗世是可愛的,但也是可怕的,它會使人流于平庸;與人打成一片固然親切,但容易把自己同化。真理往往不在人多的地方。所以,我們有必要與人群保持距離。
獨立不倚,才能活得有力量、有存在感。當你獨立不倚,當你有勇氣脫離流俗,才能吸引人,脫穎而出;當你獨立不倚,才能戰(zhàn)勝一切考驗,真正強大起來,活出富貴的自由。
——摘自拙作《人生不只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