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印度人拿了三幅名畫,這三幅畫均出自名畫家之手。恰好被一位美國畫商看中,他打定主
中,這位某國人自以為很聰明,他認(rèn)定:既然這三幅畫都是珍品,必有收藏價值,假如買下這三幅畫,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收藏肯定會大漲價,那時自己一定會發(fā)一筆大財,他打定主意,無論如何也要買下這三幅畫。
于是,他問那位印度人:“先生,你帶來的畫不錯,如果我要買的話,你看要多少錢一幅?
“你是三幅都買呢,還是只買一幅?”印度人反問道。
三幅都買怎么講?只買一幅又怎么講?某國人開始算計了,他的如意算盤是先和印度人敲定一幅畫的價格,然后再和盤托出,把其他兩幅一同買下,肯定能占著點兒便宜,多買少算嘛。
印度人并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只是表情上略顯難色。某國人卻沉不住氣了,他說:那么,你開個價,一幅要多少錢?
這位印度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精商,他知道自己的畫的價值,而且他還了解到,某國人有個習(xí)慣,喜歡收藏古董名畫,一旦看上是不會輕易放棄的,一定肯出高價買下,并且他從某國人的眼神中看出,這個某國人已經(jīng)看上了自己的畫,印度商人心中就有底兒了印度人于是裝作漫不經(jīng)心的樣子回答說:“先生,如果你真心誠意地買,我看你每幅給2.5萬美元吧!這夠便宜的!
某國畫商并非商場上的庸手,他抓住多買少算的砝碼,一美元也不想多出于是,兩個人討價還價,談判一下陷入了僵局。
那位印度人靈機(jī)一動,計上心來,裝作大怒的樣子,起身離開了談判桌,拿起一幅畫就往外走,到了外面二話不說就把畫燒了,某國人很是吃驚,他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對手,對一幅畫又惋惜又心痛。于是小心翼翼地問印度人剩下的兩幅畫賣多少錢?想不到掉一幅畫后的印度人要價的口氣更是強(qiáng)硬,兩幅畫少于7.5萬美元不賣。
某國畫商覺得太虧了,少了一幅畫,還要7.5萬美元。于是,強(qiáng)忍著怨氣還是拒絕,只是希望少一點價錢。
想不到,那位印度人不理他這一套,又怒氣沖沖地拿出一幅畫燒了。這回,某國畫商可真是大驚失色,只好乞求印度人不要把最后一幅畫燒掉,因為自己太愛這幅畫了。接著又問這最后一幅畫多少錢?
想不到印度人張口還是7.5萬美元。這一回畫商有點兒急了,問:“三幅畫與一幅畫怎么能一個價錢呢?你這不是存心戲弄我嗎?
這位印度人回答:“這三幅畫出自于知名畫家之手本來有三幅的時候,相對來說價值小點兒。如今,只剩下一幅,可以說是絕寶,它的價值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三幅畫都在的時候因此,現(xiàn)在我告訴你,這幅畫7.5萬美元不賣,如果你想買,最低得出價10萬美元。
聽完后,某國畫商一臉的苦相,沒辦法,最后以10萬美元成交這就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當(dāng)博弈的一方占有稀缺資源時,他便是占據(jù)上風(fēng)的。像上面故事中的印度人和某國畫商他們都在博弈中設(shè)計自己的最優(yōu)策略,然而,當(dāng)印度人將該資源轉(zhuǎn)換為稀缺資源時,某國畫商的最優(yōu)策略必然要改變,并作出妥協(xié)。雖然某國商多付了錢,但該策略對他來說無疑是最優(yōu)的,印度人之所以于做出毀畫的大膽舉動,關(guān)鍵在于他了解某國畫商的策略是什么,雙方又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并不妨礙最后交易的完成。
這一點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啟示就是:要做少數(shù)者,要與眾不同,由于資源是有限的,在個社會中只有這一部分少數(shù)者能充分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