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音寫作的過程中,發現一些道理,第一個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語音寫作的過程當中會連接到什么,這其實是把自己所有的一些感知跟思考交付給大腦的一個過程。
比如我可以持續閱讀一本書,10個小時可以看電影10個小時,可是語音寫作10個小時會比較難一些,為什么?
語音寫作是一個從從無到有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在創造,就好像在模擬涌現的過程。
你不知道自己持續寫會突破什么,會收獲什么,這跟持續行動是一樣的,為什么我們要一直保持持續行動?因為我們不知道改變會在什么時候發生。
這跟以往所有的經驗都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總以為做一些事情目標明確才去做。人生頭腦只是一直在像,一直在做計劃,但卻沒有行動,也沒有太多結果。如果把戰略調整為先行動,后再做計劃,那結果會有什么不同。
在持續跑步的過程中調整呼吸,調整步伐,讓我們持續的跑下去。如果還沒有跑步,就一筆向著待會腳扭到了怎么辦,待會跑到一半跑不下去怎么辦,待會下大雨了怎么辦,精力就會在大量的想法中慢慢消逝。
但其實大腦的運行機制,持續行動的結果都是一個不可預知的,也許跑著跑著就進入心流,停不下來了呢。語音寫作也是一個不可預知的過程,就是說我們不斷的讓自己去做這件事情,不知道自己會收獲什么,但是他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這個收獲是遠超我們想象的。
第2個收獲是什么呢?我之所以語寫堅持不下來的原因,是因為還有另外一件比語音寫作更吸引我的事情,那就是閱讀。閱讀可以直接獲得一些信息跟知識,但是語音寫作沒有,我當時的理解是,閱讀它是一個輸入的過程,所輸入的時候只要你有資料,你可以源源不斷的輸入,但是語音寫作它是一個加工的過程。
在我現有的認知體系當中,我知道學習閉環是有4個過程,第1步是輸入,第2部是加工,第3步是內化,第4步是輸出,越到后面越重要,越到后面步難。
然后我突然間明白,語音寫作它是加工,并且它還夾雜著一部分的內化作用,語音寫作可以一舉三得,沒有形式拘束,可以不斷的讓自己去思考,它比閱讀單純的輸入更加高級,那我為什么不做更高級的事情呢?因為我內心渴望成就渴望成功的這個需求,他引導著我要去做更厲害的事情,那么這件更厲害的事情就是語音寫作。
直到最近閱讀當中捕獲一個關于涌現的知識點,因為涌現意味著只有你做好每一步的時候,1+1會大于2,是整體它會出現一個大于局部的功能,這個功能是所有局部都沒有的功能。結合每一次語音寫作,只要超過一個小時,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打通感,然后我就明白了,原來這叫做涌現。
這個就更加厲害了,每一次語音寫作稍微久一點就會打通一些感覺就產生涌現的感覺,我為什么不在這件事情上更投入一點,我就可以收獲更多,這比單純的閱讀,要高級多了。
靈感的背后是大量訓練的結果。寫作是一個長期動作,而不是突然降臨的靈感。用輸出倒逼輸入,這個策略更高級。
以上內容是語寫學員若梨在語寫過程中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