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從空間上講,文明覆蓋一個地理上很大的區域。從人口數量上講,文明覆蓋巨大的人口群體。從時間上講,文明跨越較長的一段時間。
構成文明的最小單位是個人,人口和地理是文明的載體?!捌仗熘?,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描述文明的一種方式。
我這里要討論的是一種泛生命形式,個體有生命,文明也是一種泛生命體。與個體不同的是:文明這種泛生命體并不是一個人的形象和概念。做一個類比:比如白蟻社會,個人就好比是一只只白蟻,而整個蟻群會表現出一種群體智慧,則代表文明。我們人是多細胞生命體,細胞也是生命,個人是更高級的生命形式。
所以認同文明是一種泛生命體并不難,不同的文明就是不同生命體。目前來看,有東方中華文明,西方基督教希臘復合文明,伊斯蘭文明世界等幾大主流。每個文明就好比一個巨大的單細胞,文明的意念形成過程就是文明的行為過程。當文明思考時,行動是同時產生的。
以東方中華文明為例子,數千年來,它不斷變化著外形,融合吞并了許多小文明,或者養分。養分是什么?養分就是地理區域,養分就是還沒有被納入文明的其他群體等。
滿清入關,表面上看,是一個民族打敗和奴役了另一個民族,從文明的角度看,它需要融合滿族作為新鮮血液來壯大自己。類似這樣的過程,在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每一次亂世幾乎都是文明擴展的結果。不管是打出去,還是外部打進來,只要文明沒有死亡,都是文明的成功的擴張。
基于文明是一種泛生命體的觀點,文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文明一旦思考,思考就是行動。在這個過程,個體微不足道,如同塵埃。“蒼天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這樣的描述。從一個基于個體悲觀的角度來看,文明為了吸引融合吞噬另一個有價值的群體,它可以割裂自己,流淌出鮮血,來吸引獵物。如果個體恰恰不幸處在這個時代,那么時代的一粒塵埃,也足以壓垮個體,這一粒塵埃對個體而言就是一座不可承受的大山。
誰來可憐你?誰來悲憫你?你不過是祭品而已。所以才有“犧牲”一詞,“犧牲”原意就是祭祀的豬牛羊等。
文明這種泛生命體為達成目的,也會制造英雄,用英雄來體現和執行它的意志。所以當某人有一天坐在那個最高位置上,俯瞰蒼生,他就是文明的代理人,也就是常說的“天選之子”。歷史有些“天選之子”非常不可思議,比如:霍去病,光武帝劉秀等。
文明彼此競爭進化的高級形式,必須會出現統一的地球文明。地球就是文明的搖籃,到了那一天,地球文明才真正長大,終于可以走向星辰大海了。
個體的意義何在?就如同問:我們身體上的某個細胞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