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門的老租客退房之后,住進了一位女..
珍惜親情,過節別忘了白發親娘
昨晚聽了一曲常回家看看,才想起要過節了,心里便涌起思念、牽掛、感恩,便想起數百里外,辛勤勞作的父母,想起四年前去世的爺爺,想起他們的音容笑貌。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培養了我們強健的翅膀,自從我們離開父母翱翔在自由的天空,闖天下,拼事業,也帶走了父母無盡的牽掛,有什麼能比得上父母對子女的無私情感與付出呢?常年忙碌在外,我們回家的機會和次數恐怕屈指可數,父母親情其實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最溫馨的情感。可是往往,這種情感,常被忙碌和忽視埋沒。 不由又想起我的爺爺,一個舊時代受盡痛苦折磨的老人,一個12歲就撐起一個家庭的瘦小男人,他12歲父親去世,家里剩下裹小腳的四個女人,母親和未成年的三個姐姐,他是獨子,于是,春耕秋種的季節,田野里就出現了一個十二歲的瘦小男孩兒,趕著借來的,扶著梨,邊勞作邊哭,為了養家,他租借了富農二畝田,硬是用十二歲的肩膀,扛起了一個家的責任。青年的時候,他學會了做生意,推著獨輪車到南方販棉花,下著大雪光著腳在雪地里走,回來的路上,住干店的時候,還遇著打劫的,所幸損失較少。 困難災年,吃過樹皮、蕎麥花,他說吃了蕎麥花,臉上奇癢抓不下。當過國民黨時期本村的甲長,征稅征糧的時候,因不忍心向鄉親派糧派款,收不夠糧款任務,自己頂替鄉親坐了幾個月的監獄。辛勤勞作是他一生不息的追求,在我的記憶里,爺爺每天都是天不明起床,不停地勞作,從來沒有停歇。由于常年的辛勤勞作,他六十多歲的時候,兩腿開始因靜脈曲張就行走困難,可是仍然不停的勞動。五十五歲開始做我們村生產隊的園丁,為鄉親們種菜,一畝園十畝田,他辛勤的汗水,一流就是十年。人們吃上他種的水靈靈的瓜菜,個個贊不絕口。我畢業參加了工作,也成了爺爺的心里的驕傲,每次回家,給他一點錢讓他買些零食吃,他便逢人便夸我懂事,說有了這樣的孫子他活得值。2003年,89歲的他,終于一病不起,我回去看他,他躺在床上,兩眼已是模糊看不見東西,只拉著我的手,泣不成聲,說爺爺要走了,閻王叫我了,活了將近九十歲,也值了等等。我便安慰他。 回到單位,忙于工作,隔了一個月沒回去看他,突然有一天,父母打過電話來,說爺爺平靜地走了。頭天晚上還念叨我,夜間便悄悄的走了。竟然沒有說上最后一句話。我五歲便跟著爺爺在菜園子里睡,學會了種菜種瓜,直到小學畢業,他雖然不懂多少文化,但言傳身教,使我懂得了不少樸素的做人的道理。特別是使我我懂得了:苦難,其實算不了什么,只要堅持,只要辛勤勞作,只要不屈的抗爭,一切都會好的。 爺爺的一生,貫穿了向命運不屈抗爭,向苦難不停的宣戰,他以辛勤的勞作,養活了他的母親,姐妹和子女,孫輩。想起在最后的彌留時刻,我不在他的身邊,我愧疚終生。 身邊的朋友,時常有人向我感慨,父母離他們而去了,再也沒機會報答他們,想起來悔恨終生,后悔生前沒有盡到子女的責任。子欲養而親不在,是令人遺憾的事情。可是,我們為什么很多人都有著這種遺憾的經歷呢。我想,作為子女,是很難真正的體會到父母那種博大無私的情懷的,所以,我們從感情上,從行動上缺乏父母對子女那種責任感和驅動力。往往忽略了父母老人晚年的孤獨情感,和切盼子女承歡膝下的情感需求。 我們是該檢討,作為子女,我們對父母投入的感情和付出,遠遠不及父母對我們的艱辛付出。他們付出的生命和心血,我們付出的只是偶爾的關切。就像一粒沙和一座金山對比。比起父母,我們該汗顏無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的,父母的三春暉,是我們這些小草,即便是大樹的營養之源,生命之源。 那么,讓我們牢記,常回家看看,或者趁父母有生之年,把他們接到身邊。
聯系方式
提示:聯系我時,請說明在杰姆小屋看到的,謝謝!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