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達爾斯、富蘭克林、伏特、焦耳、李斯、愛迪生、湯姆生等國際友人促進了全世界范圍內(nèi)“電”的使用。使得曾經(jīng)的照明物“蠟燭”基本退出了當代人的視線。本文專注于“蠟燭”,這一幾乎已經(jīng)是歷史產(chǎn)物的古代日用品,當“蠟燭”遇到詩詞,會燒出什么樣的火焰。
1.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
2.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3.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5.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
6.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李商隱《嫦娥》
7.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晏幾道《蝶戀花》
8.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張九齡《望月懷遠》
9.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二首》其二
10.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
簡單看下這十首“蠟燭”古詩詞,除了“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中的“蠟燭”是見證了“寒食”的節(jié)日風俗,其他“蠟燭”似乎多見證了凄清的情感:銀燭微光下,屏風愈顯暗淡而幽冷,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長夜漫漫、孤獨寂寞冷。孤單一人時,冥想和愛人/友人對燭夜談;廣寒宮中,“寒燭”見證嫦娥的千年寂寞;“垂淚”的“蠟燭”見證“垂淚”的戀人;夜半的蠟燭旁觀相思難寐的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