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傳說或記載可能真假混雜,后人通過邏輯、證據與背景知識的分析,判斷其中合理可信的成分。
為人熟知的特洛伊戰爭,有多少真實的情節?
特洛伊戰爭的過程與情節,主要來自以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學作品,而非正史。
荷馬被認為是生活在大約公元前 9世紀的盲詩人。可是,也有觀點認為歷史上并無荷馬其人,《伊利亞特》是游吟詩人的集體創作成果,“荷馬”可能僅僅意味著“集會歌手”,因為希臘語中homaris意為“集會”。還有學者從語言學角度考察,認為荷馬時期的古希臘文字詞匯不足以支撐史詩華麗的詠唱內容,因此荷馬史詩是后人的托古之作。
中外歷史上經常可以看到,一部偉大作品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歷經時間洗禮,從一個真實素材經過反復加工潤色,最后由某位執筆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出色的作品。最終的成品必然呈現諸多藝術成分,但內容或多或少總有真實的藍本。《伊利亞特》應該也不例外,在眾多想象情節中存在一些歷史描述。
《伊利亞特》最初是一部口頭文學作品。這部史詩超過1/4的篇幅講述的是發生在一天內的故事,主題是阿基里斯的憤怒。開篇是:
“歌唱吧,女神!
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里斯的憤怒!
他的暴怒招致了這場兇險的災禍,
給阿開亞人帶來了受之不盡的苦難!
將許多豪杰強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
而把他們的軀體,
作為美食扔給了狗和兀鳥,
從而實踐了宙斯的意志。
從初時的一場爭執開始,
當事的雙方是阿特柔斯之子、民眾的王者阿伽門農
和卓越的阿基里斯。”
“伊利亞特”,是當時的希臘人對“特洛伊”的稱呼。特洛伊城邦位于亞洲安納托利亞半島西北,達達尼爾海峽東南。“阿開亞人”(或“亞該亞人”)指當時的希臘人。公元前12世紀的希臘分為數個國家,基本都說希臘語,為共同目標,形成聯盟,組成10萬希臘聯軍,千余艘戰船,越過愛琴海,圍攻特洛伊。
《伊利亞特》的故事從特洛伊戰爭的第9年開始講起。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奪走聯軍猛將阿基里斯喜愛的一個女俘,阿基里斯憤而退出戰斗,特洛伊人乘機大破希臘聯軍。阿基里斯的好友穿上阿基里斯的盔甲上陣,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殺死。阿基里斯悔恨憤怒中重上戰場,殺死赫克托耳。特洛伊老國王以重金贖還兒子尸體。史詩在赫克托耳葬禮中結束。
《伊利亞特》原文的24卷中,不只有人的戰爭,還有神的世界。里面既有雅典娜、阿波羅等分別支持不同戰爭方的眾神,還有宙斯這樣擅運用權術和搞政治平衡的神主。人間戰爭的爆發、勝負、停止、再戰,都離不開眾神的意志。
這樣的情節充斥在《伊利亞特》以外的相關文學著作。特洛伊戰爭的前后相關情節也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呈現出來,諸如斯巴達王后海倫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誘拐引爆特洛伊戰爭、帕里斯射中無敵的阿基里斯之踵、伊薩基國王奧德修斯設計木馬屠城等。
這些文學作品共同形成的特洛伊戰爭故事有多少是真實的?
文學作品肯定不能視作歷史文獻。與特洛伊戰爭同時期的中國處在殷商后期,關于盤庚遷都、武丁中興等事件,有甲骨文檔案及后世的正史資料記錄。然而特洛伊戰爭的雙方,古希臘與特洛伊,乃至西亞赫梯帝國的歷史文獻,均無此戰記載。
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著有西方最早的史書《歷史》,其歷史地位相當于中國西漢撰寫《史記》的司馬遷。這位嚴肅的歷史學家對《伊利亞特》描述的特洛伊戰爭同樣不以為然,除了神話部分,他不相信一個美女能讓人類戰爭打上十年,但他傾向于這場戰爭真實存在過。
荷馬史詩的創作,距離故事發生已經過去300-500年,希羅多德的考察則相距700年,都很難有第一手資料。然而3000年后,德國傳奇式的考古學家施里曼卻讓特洛伊與邁錫尼的寶藏重見天日。由于施里曼嚴格按照荷馬史詩提供的線索進行挖掘,似乎可以證實荷馬史詩敘述的歷史事件的真實性。
不過,邏輯上講,從特洛伊與邁錫尼挖出古跡和寶藏,并不能證明特洛伊戰爭的存在。假設特洛伊戰爭是真實事件,如何證明考古挖掘成果就是特洛伊戰爭的遺存呢?按照荷馬史詩的記載找到了古城古墓、挖到了古董寶藏,能排除這些東西是同時期其他人物與事件遺跡的可能嗎?
針對特洛伊遺跡,有學者認為特洛伊城可能是毀于地震,而非戰爭。有學者認為古城被焚可能是意外或儀式造成的。也有學者認為特洛伊古城是戰爭后被焚毀的,但敵人不是來自希臘的亞該亞人,而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甚至是赫梯人。而從《伊利亞特》的內容看,作者似乎并不知道赫梯人的存在。
公元前13世紀赫梯與埃及爭霸的卡迭石之戰是古代軍事史上有文字記載和國際條約的最早會戰,兩大軍事強國在會戰中集結的軍隊各自也只有2萬多人。而幾乎同時期的特洛伊戰爭,按照《伊利亞特》的講述,希臘聯軍多達10萬人,真實性令人生疑。
特洛伊城應與赫梯帝國有密切關系,但赫梯帝國宮廷檔案中看不到特洛伊城受到希臘人大規模攻擊被毀滅的記錄。不過,赫梯人與希臘人對于特洛伊的小規模爭奪戰是有的,雙方互有攻守。根據以上情況分析,特洛伊戰爭背后的真實背景基本浮現:
愛琴海西側,孕育出古希臘文明的克里特文明被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文明取代后,繁榮的邁錫尼文明向四面擴張,并與愛琴海東側的特洛伊地區發生沖突。公元前12世紀前后,愛琴海周邊曾經存在過邁錫尼、埃及、赫梯、亞述幾個強權,并圍繞特洛伊地區展開過爭霸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愛琴海東西政權兩敗俱傷,均陷入混亂與野蠻。
特洛伊城地處愛琴海東北的亞歐交界線附近,位于通向達達尼爾海峽及黑海周邊肥沃土地的要沖,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城市周圍有富庶平原和金屬礦藏,吸引移民定居。積累一定實力之后,開始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向歐亞貿易的大量船只商人征稅,利潤豐厚,反過來進一步增強實力。
益發富有的特洛伊城邦,既存在加強控制本地區的欲望,又面臨其它地區勢力來搶奪財富的欲望。從特洛伊挖掘的文物看,有來自愛琴海南部的陶器、橄欖油、酒,有來自多瑙河的琥珀、刀劍、馬匹,還有來自中國的玉。特洛伊則外銷金銀、木材、牲畜。對大量貿易征稅,一方面增加財富,另一方面遭到敵視。
處于交通樞紐的地理資源可能是特洛伊城下發生戰爭的關鍵原因,而不是美麗的海倫。對任何稀缺資源,覬覦它的勢力會設法奪取,擁有它的勢力則會竭力維護,沒有更好方式解決爭端的時候,戰爭就會爆發。戰爭目標是交通控制權的歸屬。
為維護既有權利,特洛伊無疑會調動各種資源抵御外部侵略。面對來自海上的持續攻擊,作為一個城邦,特洛伊的人口和物資都相對有限,因此需要取得包括赫梯在內的小亞細亞諸國的支持。
赫梯人是西亞地區乃至全球最早發明冶鐵術和使用鐵器的國家,也是世界最早進入鐵器時代的民族。鐵的硬度高于銅,鐵武器對陣銅武器有明顯優勢。鐵剛出現的時候價格昂貴,是黃銅的60倍。在《伊利亞特》第23卷中,阿基里斯拿出貴重的奢侈品作為葬禮競技會的獎品,其中包括一塊沒有加工過的鐵塊。
赫梯人建國后憑借鐵器優勢四處征戰,占據安納托利亞半島,約公元前14世紀達到鼎盛,滅亡巴比倫第一王朝,并與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爭霸。在卡迭石之戰中,古埃及文獻提到赫梯軍隊中有一支盟軍,后世學者判斷該盟軍就是特洛伊人。特洛伊城邦很可能是赫梯帝國的附屬國或結盟國。
如果古希臘諸國聯合進攻特洛伊,赫梯支持特洛伊也是合理的。赫梯古文獻中提到過傳說中希臘聯軍統帥、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的父王,但無邁錫尼與特洛伊的戰爭記錄。
如果希臘聯軍遠征特洛伊確實存在,真實目的很可能是搶奪資源和控制海上交通。伯羅奔尼撒半島曾經果實豐饒,畜牧昌盛,貿易發達。荷馬史詩中描述的古希臘民眾生活,窮人三餐是魚和餅,富人與士兵早餐有酒有肉。奧德修斯和他的養豬人共同吃一只烤豬當午飯。這樣的富足生活使古希臘諸國具備較高的貿易和軍事實力。
但隨著氣候惡化、農業歉收、物產減少、流民增多,加之貿易受阻影響稅收,古希臘諸國開始以軍事手段維護貿易利益。如果能夠征服特洛伊,至少可以打通歐亞貿易線,甚至可以獲得當地的稅收與資源。勞師遠征需要有讓士兵不畏犧牲的理由,搶掠富庶地區不夠冠冕堂皇,維護國家利益不夠通俗易懂,捍衛男人名譽可能會成為借口。
當時古希臘諸國多為家族統治,各族必須一致行動時,族長們就遵從他們中的最強者為國王。這個國王對軍隊、政府和宗教都有絕對的控制權,他的財富主要來自稅收。當稅收不足時,會想方設法開辟稅源,商業稅是主要稅種。
古希臘的貿易線向愛琴海周邊擴散,包括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馬爾馬拉海,再經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當時邁錫尼進口品主要是金屬、谷物、油、酒,出口品主要是陶器。特洛伊的興起,使達達尼爾海峽處于其控制之下,伯羅奔尼撒半島諸國的貿易和殖民受到重稅或阻撓,于是興兵征討特洛伊,不甘臣服的特洛伊則奮起還擊。
戰爭一定是激烈而殘酷的,結果也很悲慘。特洛伊戰爭之后,希臘諸國一蹶不振,可能是長年戰爭導致人口銳減,很快被來自北方的持有鐵制刀劍的多利安人征服,邁錫尼文明幾乎完全被摧毀。原有的輝煌宮殿被毀,幾百年未能重建。藝術衰落,陶器工藝大幅下降。秩序混亂,人人自危,希臘人開始隨身攜帶武器。
戰勝方都如此孱弱,戰敗方更慘不忍睹。按照荷馬史詩的記述,特洛伊城在木馬屠城后被焚毀。考古挖掘也發現被焚毀的證據。當然,特洛伊古城歷時久遠,屢次重建,考古證據很難證明哪些傳說是真實的存在。施里曼挖掘的特洛伊城不到2公頃,后來發現至少有20公頃。施里曼發現特洛伊城上下疊加9層,他認為被希臘人攻陷的是自下而上的第2層,后來學界考證判斷應該是第6層和第7層的第1階段,特別是第6層第8階段的特洛伊城有明顯被毀痕跡。但這也只是那個時期的遺跡,是否毀于希臘人無從判斷。可以肯定的是,戰火毀滅了繁盛一時的特洛伊城。
與特洛伊關系密切的赫梯帝國旋即滅亡。入侵者不僅有來自愛琴海的希臘人和腓尼基人,還有來自黑海沿岸的異族,以及亞述帝國。赫梯帝國控制下的首都及各大城市被徹底焚毀,首都及附近荒無人煙達300年。赫梯人雖開鐵器時代的先河,但以《赫梯法典》為代表的法律體系遠比古巴比倫法律人道,死罪也不多,而滅亡后被充滿剝皮、宮刑、釘木樁等酷刑的亞述法律所替代。
真實的特洛伊戰爭未必如荷馬史詩般精彩紛呈、波瀾壯闊、英雄輩出,更不可能有那么多神與神之間的勾心斗角和神與人之間的利益交換。富有想象力的藝術作品讓殘酷血腥的戰爭鮮活起來,參戰者可能只是一系列無名戰役的獲勝者或犧牲者,卻被后人加工塑造成各具特點和魅力的傳奇英雄,并賦予他們英雄的名字和戲劇化的人生,讓他們象歷史人物般存在于后人的記憶中。
特洛伊戰爭背后還同樣蘊含著政治規律:資源滿足人類的需求,也會引發人類的紛爭。戰爭是解決紛爭的激烈手段,卻未必能實現理想結果。統治力的邊界,存在于綜合實力與民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