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燕國貴族共同推舉太子姬平為燕昭王。昭王是在燕國被齊國攻破后即位的。他哀悼死者,探訪撫慰孤貧乏人,與老百姓同甘共苦。自己節衣縮食,卻用重金來招募人才。他對郭隗說:“齊國乘我國內亂時攻破我國,我深知自己的國家地小人少,不足以報仇。但是,如果能得賢能的人才,與他們共商國事,以雪先王的恥辱,這始終是我的愿望。先生您如果見到合適的人才,我一定盡心盡力的侍奉他。”郭隗說:“古時候有個國王派他的清潔工用千金求購千里馬,那個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頭帶回。國王大怒,打掃清潔的人解釋說:‘死馬您都買,何況活的呢?天下人知道這件事,好馬就會送上來的。’果然不到一年,就得到三匹千里馬。現在大王打算招納人才,就從郭隗我開始,比我賢良的人,自然會不遠千里前來的。”于是燕昭王為郭隗修建宮室,尊他為老師。各地的賢才果然爭相來到燕國;樂毅從魏國來,劇辛從趙國來。昭王以亞卿高位授予樂毅,委托以國家大事。
國家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這則故事講的是用人導向和用人制度。燕昭王禮賢下士,壘高臺,備以千金,延請天下賢士。果然各國賢士聽說昭王重視人才,紛紛投奔燕國,燕國也從此復興起來。燕昭王求賢的故事今天還有我們值得借鑒的意義。